话说在泗阳县大运河北岸,有个众兴镇。众兴镇有一条远近闻名的太平巷。这太平小巷,过去是默默无闻,直到清朝末年,才渐有名气。
早先,这条小巷里,住着一个替人家浆洗衣服的赵大嫂。有一天,赵大嫂到大运河边牌楼口码头浆洗衣服,把才会走路的三岁孩子小太平放在河堤上玩耍。等她一桶衣服洗完,再去找小太平,孩子已经不见了。赵大嫂就这一棵独苗,丢了孩子就等于丢了她的性命,只哭得死去活来。
小太平到哪里去了呢?说起来话就长了。原来小太平在河堤上玩了一会,觉得无聊,就歪歪扭扭地沿着大运河堤向西玩。谁料不小心被石头一绊,一骨碌就滚到运河水里去了。凑巧,一条大船经过这里,船上有个身材魁梧的和尚,连衣服也没来得及脱,跳下水就把孩子救上船来。他要求船家靠岸,想把这落水孩子送还人家。可是船家只图赶路,不愿耽搁时间停船。和尚无法,只好把孩子带回庙中抚养。
这个和尚是谁呢?他本是天津大佛寺里主持,法名普济。幼年曾练就一身武艺,后因打抱不平,两脚踢死地方上一个恶霸,他这才逃到古寺削发为僧。普济和尚为人正直,深明大义,看见满清政府对外妥协投降,对内压榨百姓,心中极为不满。那一年,他以朝拜镇江金山寺为名,暗地里去上海,帮助反清灭洋的小刀会,操练人马。在返回天津的归途中,救起了掉进大运河里的孩子——赵太平。
赵太平逐渐长大,普济和尚非常喜欢他,就传授他拳脚棍棒,软硬功夫。一晃光景,小太平已经一十六岁。有一天,普济和尚把小太平叫来,将十年前在大运河里救他之事讲述了一遍。接着又拿些散碎银两,交给太平,并且交待他:“回家一定要孝敬父母,好好做人;万不可仗着会点武艺,去帮助腐败官府,欺压乡亲啊!”太平连连点头,遵从师命!
进了山门十几年的小太平,今天才第一次听说自己的家乡住处,他立即拜别恩师以及师兄师弟,离开了大佛寺院。他心里嘀咕:“这头一次回家,认祖归宗,应该带点稀罕礼物才是。对!常听人说,北京皇城市面大,我何不到北京走一走?”
说走就走,这一天小太平赶到北京,天色已晚。他运用飞檐走壁功夫,来到一处深宫大院。晚风徐徐,送来阵阵管乐之声。一间大屋子里灯烛辉煌,门窗紧闭。小太平蹑手蹑脚走到近前,扒着窗户,往里边一瞧,只见一个衣着华贵的老太婆正坐在盘龙椅子上观赏歌舞。龙案桌前,并排点着碗口粗细的九支盘龙朱红蜡烛。
小太平心想:“这红蜡烛好大呀!要是拿两支回家,给父母照亮,那有多好啊……”他主意拿定,摸出师父赠给他的防身武器——袖珍飞刀。左手扳开窗棂,右手捏着飞刀,对准一崭崭齐的九支烛火,“唰”的一声,只见满屋烛焰纷飞,转眼一片漆黑。他乘机飞身进屋,拔起两支红烛就走……
归心似箭的小太平,日夜兼程赶到泗阳县众兴镇,顺着运河边那条小巷,找到了离别十几年的五旬老母。街坊乡亲听说失踪多年的小太平回来了,都跑过来观看。不到两天,赵家点大红腊烛的消息便轰动全城。
就在赵太平回家的第三天晚上,知县老爷带领一众衙役包围了赵家,并宣读朝廷密旨,口口声声要捉拿“偷御烛、惊圣驾的飞贼!”赵太平怒目圆睁,高声分辩:“不要胡说八道!你们皇帝是人,我们老百姓也是人。你们皇宫,一个人面前点了那么多大腊烛,我们家连一盏小油灯也点不起。这说的是哪家理呀?”
知县老爷把山羊胡子一撅,打手们蜂拥而上。赵太平毫不在乎,稍微动动手脚,便打得一群衙役跌跌爬爬。知县老爷见风头不对,转身就跑,衙役们也一哄而散。赵太平摩拳擦掌,正要追赶。邻居王二爹拦住劝道:“嗨!自古民不与官斗。你打伤官兵,吓跑知县,惹下大祸来了。你再有本事,可是寡不敌众呀。孩子,赶快跑吧!”
可是小太平能跑到哪里去呢?出了众兴,举目无亲,左思右想,还是回到天津去找恩师吧。他避开通京大道,昼伏夜行,返回大佛寺一看,大吃一惊。寺里空无一人,桌凳东倒西歪。只见白粉墙上留下四行大字:官逼民反,世道不清。人心所向,盼望太平。
赵太平一眼就认出,这乃是普济恩师的字迹。他横看竖看,细细揣摩一会,又把四句话的末尾那字,顺序一念:“咦!这不明明是包含着‘反清向平’嘛!”赵太平心中豁然开朗,已知师父被清政府逼走,投奔反清灭洋的太平军去了。
这时,太平军声威大振,已经攻克扬州。赵太平就赶奔扬州投军,在英王陈玉成部下做个头领,和清兵打仗,屡立战功。后在天京(南京)保卫战中,奋勇杀敌,壮烈牺牲。
地方百姓为了纪念这位名叫太平的太平军勇士,特将赵太平住过的众兴镇这条无名小巷命名为“太平巷”。
笔者感言:目前太平巷早已被拆迁,但这个传说仍在民间口口相传。我也曾仔细寻访过太平巷,但过往的典籍中记载甚少,生在运河边的老人们也是仅知其名,而说不出更多的详情。据悉,它只是骡马街北面的一条小巷子,至于它的形貌,住了哪些人,其中发生过什么故事,就没有人能够说得清了。流传最广的还是赵太平这个故事。为了防止这个传说失传,泗阳县民间文艺家庄德新先生将其整理收集在《民间采风集》里。2013年6月,“太平巷的来历”被泗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目名录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