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笔者看到一篇辛辣讽刺VC投资人的文章《投资人比创业者多,VC行业的真相到底如何》。文中提到不少VC行业的乱象,各种投资小白转型做VC,以不专业的态度、不靠谱的姿势,到处抢夺优质标的,出现了“投资人太多,创业者不够”的奇葩现象。
对此,笔者也相当认同这个说法,一个合格的投资人能给创业者提供的首先是专业性。那些盲目涌进VC行业的投资人,请多学习学习,不要让创业者啪啪打脸!
给钱的比要钱的多,世界究竟肿么了
据笔者观察,2016年上半年确实出现了一种越来越尴尬的局面:投资人比2015年上半年更多,但创业者比去年同期要少。以至于有些VC圈的朋友也感叹道:一起去看项目的时候,投资人似乎比创业者还要多。当然,这只是一种感觉,不能当真,但我们也得思考这个尴尬现象背后所反映的严重问题——专业性不够的投资人泛滥了。
自媒体作者GPLP君谈到这个乱象时,写道:
“跨界、转型、混乱”——到处都是投资人,不仅煤老板转型投资人,而且任何一家企业都想转型投资。一时间,遍地都是投资人,甚至全家都是投资人。
五年前做投资的转型创业者,而现在坚守投资的,反而凤毛麟角,放眼投资圈,全是新人。
总有一些人不懂,还是一个劲往前冲,原因无他,老子有的是钱,有钱就行,说不定哪个就会变成XX,一下子一万倍回报,至于基金的专业度,反正是可有可无的事情,交给不靠谱的GP也不专业,还不如我自己上。
创业者好像比投资人少很多,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中国依然处于“资本寒冬”中。而“资本寒冬”的出现又跟中国经济持续下行有密切关系。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在最近的专栏文章《变还是没变》中提到,中国经济进入到了6%的新常态,也就是所谓的L型曲线。这是一种长期描述,而非中短期现象。
经济下行时期容易出现一种悖论,越是经济不景气,优质标的越受追捧。因此,我们才会有投资人比创业者还要多的错觉。大家都蜂拥着去看优质项目,事实上还有不少好项目是受到冷落的。
资本都怕风险,但怕风险的资本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专业。因此,很多VC都盯着那些人人说好的项目,而无法自己去挖掘好的项目。智金汇创始人、CEO杨溢曾是亚洲第一的互联网风险投资公司——CA创投的合伙人,有着多年VC经验。她认为股权投资的核心就是看项目的质量,而如何才能挑选到优质的项目呢?这考验的就是团队的专业性。
事实上,VC的专业性不仅体现在挖掘“有价值”的项目,风控和投后也必不可少。现在投资人被创业者诟病最多的就是把钱投了,就撒手不管,坐等收账。要知道,创业团队在融资的需求之外,还希望投资人能够在投后也提供相关支持,让业务能够更加顺利地发展。显然,不少投资圈新人无法做到这一点。
创业者希望遇到怎样的VC
融资就像谈恋爱,也是要双方情投意合的,投资人不能因为有几个钱,就以为掌握了所有的主动权,霸王硬上弓,到头来,只落得个两败俱伤。
在投资这事上,投资人见多了不靠谱的创业者,但实际上,不少创业者也有怨言,不靠谱的投资人,他们也遇过不少。
“与某家投资机构的人约好了十点见面,然而,对方不仅十点半赶到,而且一见面就对我们说,我们绝对不会投资你。不投资我们企业你跟我们见面做什么?”有创业者会经常这样抱怨,原来,VC行业真的是鱼龙混杂。
那么,创业者在选择投资人时,会重点考量哪些方面呢?
前面已经提到,创业者最看重投资人的,除了资金,就是资源。以智金汇上的明星项目“公子小白”为例,公子小白机器人在智金汇完成天使轮融资后,智金汇团队从下一轮融资到对接海外资源,甚至人才招聘上都给予了实质性的帮助。公子小白在智金汇平台融资完成2个月后,即顺利拿到新加坡财团的新一轮融资,估值翻3倍,半年后更是获得知名音乐人羽泉的青睐并由旗下海泉基金投资下一轮,刷新了智能硬件领域的多次最快下一轮融资纪录。
这是很多创业团队做梦都想遇到的投资人。那么除此之外,创业者还会怎样考察投资人呢?
创业者偏好长期耕耘相关领域的投资人,因为这些投资人除了可以告诉他们其他新创公司的成长途径,让他们能够预期自己的规模化过程,也常常能提供最前线的产业情报,缩短他们摸索的时间,并且减少错失机会的情况。
创业者认为真正好的投资人应该是直接开始帮助他们,不会非要等到投资之后才有作为。他们会把投资人各种天花乱坠的承诺看成是在引诱他们。
创业者会跟投资人曾投资过的人聊聊,所以当他们问你拿投资名单的时候,大方、爽快点给他们能够给他们留下好印象。他们也会倾向于认为你是一个行得正、坐得直的投资人。
投前问好这10个问题,立马就专业起来
看完前面一大堆,肯定会有人不爽:你一个劲说专业专业,但究竟投资人的专业是啥东西啊?
我本来想说专业其实就是“3万个小时”,投资人投项目的精准眼光来自于长年累月的勤奋。但这未免也太玄乎了。其实,在投资中,问对的问题,能够弥补你很多经验上的不足。投项目前问好下面这10个问题,你会感觉自己立马就专业了起来。
投资有两种选择:熟悉的行业和新兴的行业。有无数投资牛人告诉我们投资“只投熟悉的行业和熟悉的人”。但这其中存在着两难困境,熟悉和感兴趣的未必有好机会,而新兴的热点行业则可能不熟悉。但其实无论什么行业,我们都应该问自己这三个问题。
行业三问
1、这个行业的成长天花板在哪里,成长的持续性如何?
2、这个行业的竞争结构如何?
3、这个行业对潜在进入者的门槛如何?
小公司是看创始人和高管团队,而大一些的公司则是看机制和文化。企业最好能做到差异化竞争,并且能够维持这种竞争优势。
企业三问
1、到哪些圈子可以找到好的项目?
2、它能做到哪些别人做不到的事情?
3、这些事情,它能重复、持续地做吗?
决策的标准是什么?选公司到底是选团队,选选手还是选赛道?Idea和人哪个更重要?这些问题已经成了创投界总会存在的争议。这个真的得视具体项目而定了。
决策两问
1、投资决策时,最看重的依据是什么?
2、股权和约束性条件,应该如何设立?
好的投资人应该是在需要帮忙的时候及时现身,如果创业者期望你不要插手,那就放手。当你决定投资他的时候,你的认知基础应该是Ta比我更了解自己的事业。
投后两问
1、如何做到“只帮忙,不添乱”?
2、哪个时间是合适的退出时机?
至于什么时候退出?以新三板为例,很多投资人刚一挂牌就卖掉了股权。但其实很多新三板公司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这里涉及到第一个问题,这个行业的周期律如何。事实上,很多企业都需要7到10年才能达到一个高速价值创造的时期,所以退出时机也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选择,还需要根据具体的投资期望来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