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帆《变量2》-代际革命:
每一扇门的后面,都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杨超越并不知道每一扇门背后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她选了一扇门,轻轻地推开。等待她的,是什么样的命运呢?
A.在第一扇门的背后,是一个崇尚规则、实力和成功的世界。
-规则像刷在墙上的标语一样醒目,规则像人脸识别一样能够认出每一个人,规则像摄像头一样监视着每一个人。
因此,很多人会认为,规则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你无路可逃。
在这个世界中,杨超越必须遵循所有人都遵循的规则。比如,你必须考上大学才有出路,你必须考上“985”高校才算考上了大学,你必须出过国留过洋才算见过世面。
人间正道当然不是进娱乐圈。你要考公务员,或是进投行。就算你落入了娱乐圈,那也得遵守娱乐圈的规矩:学习唱歌,学习跳舞,取号排队,等待你的名字被叫到。
在这个世界里,当人们讲到实力的时候,其实说的是对规的尊重程度。
你必须相信坚持一万小时才能变成专业选手。不要奢望“民间高手”能够战胜职业选手,你不行的。不要幻想兴趣能够指引成长,不,成长就是无尽的磨难,成长就是磨去你的角,成长就是让你明白,枯燥的事情原本就是生活的常态。你要看到,比你更优秀的人比你还要努力。
仰望,是你向这个世界致敬的最好姿势。
在这个强调实力的世界里,杨超越必须站在跟自己的实力相配的地方。比如,你要是不能飙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语那就不要跟科比站在一起。你要是去参加射箭比赛,真正的优雅是不动声色地展示出从小就练习过射箭的功底。
在这个世界里,成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尺。
成功的计量单位可能是权力,但更通行的是金钱。权力有时候比较隐蔽,金钱从来都是赤裸裸的。金钱最在意的是外表的威严和气势,因为除了威严和气势,金钱的内心其实是空虚的。既然你是个成功者你对社会的义务就是捍卫这种威严和气势。如果你没有成功呢?拉罗什福科不是说过吗,“为了在社会上取得成功,人们就竭力做出在社会上已经成功的样子”。这个世界就是这么残酷。成王败寇。闭嘴!没有人愿意看见你流泪的样子。
这是个登山者的世界。
为什么要登山呢?英国登山家乔治·马洛里说:“因为山在那里。”
所有的训练,所有的准备,所有的艰辛,都是为了登上山顶的那一刻。
路边的风景?没兴趣。山崖上的化石?没看到。
登上了山顶之后呢?据说,在山顶的寒风中站一小会儿,你就可以声称自己征服了高山。
这是杨超越在20岁之前经历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她应该继续当女工、洗碗。
如果她有上进心,应该去读书,考大学。虽然她很可能考不上最好的大学,但她努力了。努力自然会让她的处境略有改善,但想要改变命运,这件事就不要想了。处境的略微改善或许能够让杨超越平添一种自豪感,那是在一片灰暗的生活中自己小心呵护的一点火种。无法改变命运或许能够博得不少人的同情,但也能让更多的人感到放心:这个世界的秩序没有被破坏,规则还是公平的。没有人加塞,没有人插队。排在我前面的还在我的前面,排在我后面的还在我的后面。
在登山者的世界或里,人们告诉杨超越,她应该在多年奋斗之后,平静地说一句:“我奋斗了这么多年,就是为了能平等地跟你喝一杯咖啡。”
B.在另一扇门之后的另一个世界里,规则更像是一场游戏。
游戏的种类完全由你自己选择。角色可以设置,策略可以调整。“挂”了还能满血复活,生活可以有“大号”“小号”之分。
人生不是一场赛跑,不比谁先冲到终点线。人生变成了一个游乐园,就看你自己能不能玩得爽。只有玩得别出心裁,才能玩得爽。规则是为了让你玩得更快乐而制定的,如果觉得规则让你不快乐呢?那就把它改掉好了。规则不再是神圣律令,而是编程代码。你可以为自己制定规则,而且还能改动规则。
在这个世界里,实力的定义也完全不一样。实力不再是一种可以像勋章一样挂出来的东西,
而是一种只有你自己才能暗自感受到的力量。这股力量只来自你的内心深处,你要使劲地挖,木能发现被埋藏起来的真实的自我。
真实的自我是这个世界里最强大的实力:
学会和真实的自我和解;
学会从自我中抽离出来,站在一边欣赏自己;
坦然地面对自己的人生。
别人有别人的活法我有我的活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立世界。
自我结界,自我修法。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5分钟“光环时间”。在你的世界里,是中心。别人的流言蜚语?那他们说的其实与我无关。能请你我一起喝咖啡吗?哦,对不起,我只喝奶茶。
在这个世界里,成功是一种心流,是你做完了自己感兴趣的一件事情。成功是石匠把一块顽石凿成了圆润的佛像,是厨师想出来一个新的菜谱,是孩子终于画出了一个完整的圆圈。你的成功和我的成功之间没有兑换的汇率。
这是个探险者的世界。
人生这条路,走快走慢,都是要走完的。
乐趣并不是走完的那一刻本身,而是在路途中的所见所闻仔细观察路边的一株小草,树上的一只小鸟。
没有什么山是你非要去征服的,但如果你愿意,不妨绕个路,去看看一个没有人去过的湖泊。群山环抱,水静如镜。你在湖边安静地坐一会儿就好别忘了走的时候,把来时的足迹轻轻擦掉。轻轻地你来,轻轻地你走,人生原本不过如此
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现实是这两个世界的交织。喜欢杨超越的人大多来自探险者世界,而讨厌杨超越的人可能来自登山者世界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喜欢什么样的偶像。偶像就像一块幕布你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和情感投射在幕布上。
如果杨超越出现在10年前,我猜想她的粉丝不会有现在这么多。
为什么现在会有这么多人喜欢杨超越?
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正在从登山者世界迁移到探险者世界。你可能厌倦了上山路上拥挤的人群;你可能知道了,不是所有爬到山顶的人靠的都是自己的努力,他们会雇用当地的夏尔巴人帮忙带路,甚至背行李;你可能听说了,登山的人太多,留下的垃圾污染了宁静的群山。这个世界上永远都会有执着于登山的爱好者,但你知道,那不是你。你对规则感到厌倦,你对竞争感到厌倦,甚至,你对所谓的成功也感到厌倦。你原本以为,剩下的路只有一条,那就是逃避。然后,你看到一个小女孩,误打误撞进了一个自己一点也不熟悉的世界,虽然慌张笨拙、手足无措,但她居然没有逃避,她迎风而立,我行我素。
原来生活还可以这样啊!
2018年,杨超越告诉你:“我感觉好像从来没有真正属于过A班。别的小姐姐可能靠舞蹈或者唱歌获得了创始人的喜欢,而我可能就凭着一丝的傻气或者一些幽默,让我站到了这样的位置,接受的质疑比较多一点,但我不知道有没有人能站到我这个位置去体会一下这种恐惧感。可是我还是要站在这里,因为这是别人对我的支持,我不能辜负他们,我再害怕也要站下去。”
2019年暑期热档播放的一部动画片《哪吒》告诉你:“我命由我不由天。”
疲惫的人们、厌倦的人们、犹豫的人们、懊悔的人们、好奇的人们、逆反的人们、励志的人们、独立的人们,一对一对的人马慢慢从登山者世界向荒凉的探险者世界迁移离开舒适区的人们在内心里渴望一种慰籍,一个偶像。
人们需要杨超越。
看完何帆老师的这篇,我这才意识到原来人生不一定是只有一种过法的,世界也不是非黑即白的,人的想法不同思维不同决定了行为不同。
之前一直隐隐觉得不同代人的思维好像变化了,但具体却说不上来这种变化,原来是登山者和探险者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穷动力变为的嗨动力改变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思维,自我实现、自我为动力变为了主旋律,但不必就因此看不起老一辈人的思维,我们这一代的“嗨动力”是站在上一代“穷动力”努力奋斗给我们夯实了物质基础的肩膀上,老一辈人的努力才有了我们可以自主选择的空间。
通过杨超越现象也是认识到了内心富足强大在我们当下社会有多重要。
通过代际之间世界观来观世界,确实是有变化,这确实是一种进步。
有时候觉得人生不能只选择一种模式,太单调了,可以登山者模式与探险者模式交换者来。
当然我个人觉得登山者模式为主,探险者模式为辅。
因为人生太长了不知道什么时候遇棘手的、难解决的问题。所以还是要尽可能的往上走提高自己的实力以及能力,这样的话,在困难来临时不至于措手不及,如果一直只闻着花香没有到达过山顶,没见过山顶的景色,也不能做出一个全面的判断。
所以人还是要多努力,多经历多总结多思考,偶尔的放松也是为了更好的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