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一遍瑜伽经,听高老师讲解一下章节轮廓和主要概念(1/4未讲),我试着写一下复盘记录。整体框架我还整合不起来,就想到哪里写哪里。
瑜伽经让我第一次知道:瑜伽,不只是也不止是健身美容,瑜伽更是一门生命修行的哲学。练习瑜伽的目的是约束头脑里纷飞的念头想法和不间断的声音,约束心灵的变化,然后找到心灵的通道。
而瑜伽经这本书,更是一本哲学书籍。柏拉图说“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这句话是不是在讲哲学的重要性?
复旦大学哲学教授张汝伦说,在哲学诞生之初并非如此,哲学是发自人的本性,“人的人性催生了哲学,人一定会产生哲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哲学是人的需要,是人生的基本需要。”(摘自百度)
瑜伽是身和心的结合,身跟着心的指引,心专注于身的感受,修身是为了修心。而“心”是最复杂的东西(儒家-人心惟危),如何认识你的心、你的意识、你的本性,并将它从外在复杂的物质世界引向内在那无垠广阔的宁静世界,而从中得到大智慧与喜悦,达到生命的最好状态,是《瑜伽经》这本书主要探讨的内容。
高老师讲,瑜伽哲学包含但不限于心理学,瑜伽哲学托起了整个心理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新世界》等著名书籍内容引用了2500年前瑜伽经的内容。佛学也是由瑜伽哲学发展而来,并形成了它自己的特色。
哲学讲人的基本问题。而困扰个人和人类的,是痛苦。瑜伽经认为,人类痛苦源于真实自我和本性结合而纠结在一起。下面介绍相关概念,思维导图依据高老师第二课的讲解而做。
真实自我,是内在自我,是新世界里讲的内在空间,是瑜伽经里说的神,是中国人讲的精气神的神。真实自我至高无上。(这里让我想到道家说的“抱朴守一”,不确定其中是否有关系?)
真实自我居住在本性里。本性由器官和要素组成。器官由身体、智力、感觉和心灵组成。要素包括风火地土等,要素组成宇宙万象和人类个体。(要素部分在本书里没有讲解。)
在器官的组成里,心灵是万变的,这也使得本性不断变化。
真实自我借助本性看世界(经历体验)。本性是一副眼镜,是真实自我的眼镜。如果眼镜有颜色,那么真实自我看到的世界不真实,因而产生痛苦。
所以,瑜伽帮助我们修炼本性,以达到纯粹纯洁的状态。如此,真实自我就可以安住在纯洁纯粹的本性里,而宁静和谐,不再多变。
本性变化时,是本性的三个特质能量在变换。即悦性、变性、惰性互相间的变化,这些变化带来真我的痛苦。(好像有心理学说法:痛苦是信号,应是真我的痛苦,是本性特质不和谐的体现。)
上面所说的本性组成和真我之间的关系,我的初步理解如下。
多变的心灵有很多脾性、情绪、欲望等,一旦被这些附着带走了,真我的体验也就偏离了中正的路线,而引发痛苦。
心灵瞬间万变,有时变化之快让身体跟不上节奏而产生情绪。情绪又反噬心灵。
身体,有它自身的智性,也有它自身的局限,即生老病死。对身体的保护和尊重,也是真我在世间进行体验不可少的工作,因为身体是载着真我的马车。身体的智性反应,和情绪相关联,即情绪有对应的身体里的生化反应。
智力(认知),帮助真我在世间行走,帮助真我认识宇宙世界,帮助真我保护身体。智力帮助真我不断地明辨是非,辨明真相。智力会带来各种感知感受。
感觉,相对而言,帮助身体和智力直接地感受真我所处的世界环境。同时,又会受到身体智力等反应的影响。
心灵本身,也包含三个层面,小我层面、智力层面和欲望层面。
其中,小我层面指通常我们所认为的自我,很容易被爱恨情仇羡慕嫉妒等情绪带着走。欲望层面指小我与外界的关系,比如看到了漂亮、闻到了香。智力层面则指对漂亮和香的科学分析判断。
常说的心理结构,则包括心灵、意识、真实自我等结构。此处的意识指记忆的仓库。
了解了概念和组成后,可以依据科学的练习修炼本性至纯净,而让真实自我安住在纯洁的本性里,而不再有痛苦。
瑜伽的练习需要原则。一,坚定不移地持续不断练习;二,不执着之心。
瑜伽练习有三种形式。一,修行;二,诵读经书;三,臣服于真我。
其中修行,指去掉不洁,包括身体、言辞、精神等三个方面。(想到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信,非礼勿动。)
言辞修行指说真实快乐的话(更多也可参考儒家学说,或者学习沟通技巧)。精神方面指不断地学习成长。身体方面,我想应该包括但不限于瑜伽体位、冥想等方式了。
诵读经书,我听王财贵教授现场强调,对于经典书籍,不仅要读,要读很多很多话很多遍。我选择了相信,不去考究其背后的科学依据。
臣服于真我,我的理解是始终对宇宙大自然怀有一颗敬畏之心。真实自我是宇宙空间。
练习过程中会遇到障碍。瑜伽经里陈述了五大障碍,即无知、小我、执着、厌恶、有形无灵魂的生活。
无知是基础,是另外四项的温床。后面三项又因小我发展而来。
障碍有根源,即过往的经历、记忆、痛苦之身等等所有。
破除障碍很难,需要长久的修炼。冥想是一个方式。(最近的冥想经历和情绪反应经高老师点评让我知道,冥想也不是万能的。)
在冥想练习中,我现在处于专注练习的阶段。不执着,不期待(期待本身就是一个想法),坚持练习就好。按高老师所说,把冥想过程中的定力带到日常生活中,就已很好。
智慧七阶指:1,向外寻找。2,了解到痛苦和快乐来自于心灵诠释,不来自外在。3,完全了解了心之后,以中立的心,达到对宇宙的认知和了悟。4,认识本性和本性的作用。5,“自我”离开了心,想法变得自由。6,心灵的三个特质消失。7,只留下真实自我,安住于纯洁本性里。(高老师汇总)
瑜伽经里所讲的三摩地的不同境界,以及最后解脱篇中内容,我翻阅了一下,没有仔细阅读。我觉得这些距离我现在比较远,还是先练习专注冥想、自由书写、回读等。尤其,在日常生活中练习“延长反应”。
在本书里,有一条经文我很喜欢,是三摩地篇第33条。大意为:看到快乐的人,对他/她友善。对不快乐的人,给予怜悯。对善良道德的人,怀有欣喜。对邪恶的人,不理会。
人活着就是一个痛苦的存在,我的一生可能都将与它相处、同在。就借用上篇文所讲的孔子求学修己的方式,来修自己、与自己同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