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孩子在学校与老师同学发生冲突怎么办?
小明上五年级,中午放学回来很生气。原因是在自习课上,他回头说话,被同学告诉了老师,老师直接把他调到最后一桌。他说他是帮同学捡东西,可老师问也不问,就直接把他调到了最后一桌。如果你是小明的妈妈,这个时候会怎么做呢?
第一种妈妈可能会说:老师为什么不说别人只说你呢?为什么不调别人的座位?
第二种妈妈也可能说,老师凭什么这么对待你?怎么能随便调孩子的座位呢?妈妈去找老师。
我们看一下,第一种是指责孩子不对,第二种是对老师的评判。这样就是在外围处理问题,在问题中解决问题,就会产生新的问题。指责孩子,孩子的情绪就会积压,积累多了,有一天可能会爆发,对孩子造成伤害;如果去学校批评老师,老师也会产生负面情绪,甚至针对孩子,孩子就会更加恐惧,不敢面对老师和同学,只能选择逃避,甚至无法再回到学校。
而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导孩子积极面对,通过发生的事情帮助孩子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孩子终将长大,而我们渐渐老去,不可能一直跟随孩子,终究会有放手的那一天,也就是说,我们不可能帮助他解决所有的问题。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一、 看到孩子,倾听孩子,跟孩子在一起。
妈妈静静的和孩子在一起,看到他的情绪,认真地倾听。这时候,很多妈妈会快速给出建议,就像前两种妈妈。当我们很快给出建议时,孩子的情绪就容易被压下去,积压在心里,很容易产生印痕,有一天会突然爆发。我们以为孩子是因为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动干戈,其实是长期情绪积累的结果。如果我们说“老师为什么不说别人,只说你”,孩子就会觉得不被理解,妈妈没有与他在一起,他就会压抑自己的情感,以后的事情也不会再和你诉说。
我们可以说:妈妈看到你很委屈,妈妈和你在一起,如果你很生气,可以发泄出来,看用什么方法让自己情绪好一点。孩子可能会说,自己想单独呆一会儿。这时候,我们要问孩子:需要妈妈陪你吗?如果孩子不需要,就让他自己冷静一下,把空间留给他。孩子自己独处一隅,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孩子会自我发现、自我调整、自我整合,慢慢的形成自我的认知。
二、 跟孩子核对信息,认同理解孩子,让孩子有充分表达的机会。 对孩子说:发生了什么?你愿意跟妈妈说说吗?小明说:凭什么调桌,我又没做错什么?为什么听都不听我的,连解释的机会都不给我?!
这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小明不是因为调桌而生气,是因为老师没有问明白事情原委就调桌,他感到很委屈。我们要理解孩子:噢,老师没有问清楚实际情况就调桌,所以你感到很委屈、很愤怒,对吧?是的,老师这样做,确实让你感到很委屈、很生气,你很生气,哭也是可以的。我们这样说,孩子的情绪就会降下来一些。
三、 引发孩子需求,启发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何一件事情没有绝对的好坏,要用我们的眼睛看到行为背后正面的意图,看到资源、看到美好。当孩子看到这些,他就会释然,就会接纳,接纳自己、接纳他人,接纳环境。越接纳越幸福,我们要培养孩子接纳的能力,也就是培养他的心胸与格局。
这时候妈妈对小明说:坐最后一桌有什么好处呢?小明就又开始思考,思考的过程就是提升他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他想了想说,没什么好处。妈妈说,再想想,任何事情都会有好的一面。后来小明说:举手容易被老师看到;同桌学习不好,总是向我问问题,我感到很自信;坐在后边,视角开阔,可以看到全班同学等。到这里,小明已经很开心了,不再有情绪。
如果是遇到其他问题,我们也可以按照这种思路,最后跟孩子达成共识,商讨出一致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