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到《善待顽童》这一部分的内容,看到题目,心中先是疑问:“何为顽童?”静下心来,自己思忖良久,也许顽童就是那些课堂上不遵守纪律,学习成绩不好的,经常惹事的吧。又在思考,如何善待,扪心自问我做到了吗?顿时内心起了涟漪,想想自己的课堂,我没有了底气,虽说没有吵骂过学生,也有因为没有遵守课堂纪律,批评过,训斥过,也曾因为没有按时完成作业,叫来过家长,进行罚写过;这能叫善待吗?带着这些疑问,我继续往下读。
文中提出:“难教的儿童总会是有的,无论如何也不能摆脱他们”。面对不能摆脱的他们,苏霍姆林斯基首先对每一个孩子都有一种人道主义的爱和坚定的信念,即每一个儿童内心深处都有强烈的上进心。在我的课堂上处处能感受到孩子们浓浓的上进心,当他们在两人组PK中获得成功时,他们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当小组获胜时,他们会由衷地鼓起掌来;当面对鼓励时,他们会沉下心来努力攻克难题。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呵护孩子的上进心。
其次,苏霍姆林斯基特别注意保护学生内心深处“想做好人”的愿望。有时候这种愿望在孩子心中处于沉睡的状态,作为教育者应该用自身的爱与信心点燃孩子内心的希望之光:对待事物的乐观愉快的心情,对自己力量的信心,孩子向上的欲望有时候是沉睡着的,需要教师将其点燃。
怎么“点燃”呢?苏霍姆林斯基的做法就是等待与鼓励。他告诉我们:“要加强儿童对自己力量的信心,并且要耐心地等待儿童智力活动中哪怕只是微小进步的时刻的到来。这种进步,这种豁然开朗的局面,并不意味着这个儿童今后在学习上将会一帆风顺,会完全变成另一个人。事情远非如此简单。这个进步实际上非常微小,乍看起来它好像不过是偶然的成功。但是,这个进步使孩子体验到取得胜利的快乐,从胜利中汲取新的力量。我们要爱护“难教儿童”的这种快乐情绪。
这段话让我想起了小赵同学,小赵自分到这个班级以来,上课从来没有回答过问题,即使提问也总是站起来不吭声,成绩一般都是25分左右,课下的时间也总是话头很少,这是典型的“难教儿童”。今天课堂上却破天荒的举起了手,于是,立马让其回答,答案更是正确无比,我心中甚是惊喜,于是引领学生掌声鼓励,从他的眼神中我看到了自信的光芒,嘴角上扬。这正如上面所说的,他的这次成功是偶然的,或是心血来潮的,但是,只要我们静心呵护,给予奖励,选择合适的时机给予机会,我相信还有下一次的“微小的进步”。
对于教师而言,我们不只关心孩子的现在,也要把目光投向孩子的未来,站在未来的高度从事今天的教育。正如:”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花期不同,让我们用心灌溉,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