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重读苏霍姆林斯基》第三章——善待顽童
顽童是李镇西老师对难教的孩子的一个亲昵的称呼。
孩子心本善良,当然只是调皮而已。这里的善待多多包涵对老师的期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吗?——相信每个“难教儿童”都有上进心——潜心研究每一个“难教儿童”——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成功的体验——阅读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
永远不会去扑灭儿童心中哪一点宝贵的火花——要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仅仅对于难管教的孩子是做过分析,李老师阅读过苏霍姆林斯基的大量著作,并没有找到原文,书中提到了以讹传讹。大概是有专家的名字在,这句话说出来更有分量。
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来说明,当时教室里也会有类似的学生,转化案例肯定也写过不少,就是在研究难教儿童。
相信每一个人都有成为好人的愿望和追求进步的决心,苏霍姆林斯基的做法是,他对每个孩子都有一种人道主义的爱和坚定的信念,特别注意保护孩子内心深处“想做好人”的愿望。苏霍姆林斯基相信,教育哲自身的爱与信心,能够点燃孩子内心的希望之火。很多时候不是因为看到了未来才身怀希望,而是因为我们坚信着内心的愿望所以才有了未来。等待与鼓励,等待孩子的点滴进步,看的见孩子的付出,及时鼓励孩子的努力过程。
李老师提到了许多老师用分数激励学生,我有一点小小的解释,对于一些学科,孩子课堂上的努力是过程,而成绩是结果,也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一种考验,学生会在意,苏霍姆林斯基不轻易给学生一个较低的分数,也是为了避免学生的积极性受挫、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可见学生对于成绩是非常在意的,我的班级学生年龄在16岁上下,每次考试之后学生对成绩的在意程度超过了对上课的专心程度。
潜心研究“难教儿童”,积极转化,不少老师成为名师是因为班主任工作经历,转化了儿童的素材出书成为了专家。也许是因为教师工作的职业素养,也许为了内心的师爱而进行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提到儿童应该掌握学习的工具——读、写、算、观察(周围世界的现象)、表达(自己所见、所做、所想和所观察而得到的思想)。这五种重要的技能结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总的技能,即会不会学习。不同的困难类型需要分析和研究之后,能给出针对性的策略,完全就是分层教学模式。
苏霍姆利斯基特别请教师们注意,要有耐心,不可用简单粗暴的手段。
开学三周了,经常找一位同学补交作业,纠错重新检查,已经能认出来这孩子的字体了,发现他在课堂上莫名其妙地笑,还没有找机会问问什么情况。
今天找班级的苗子谈话,提出了希望,沟通了之后发现他确实在自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