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 态度形成与转变
整体原则:不以改变为目的,才有改变的机会。要接纳欣赏进入对方的世界,才能看到他更多的面相。
第一单元 态度的概述
1.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总体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
2. 态度特点:稳定性,内在性,对象性。
态度一旦形成,它是不易随便改变的所以,在协助孩子时,态度改变需要时间,不要认为立竿见影,需要我们有耐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冰的熔化,也不是即刻就行。
有时候道理明白了,情感转变是需要时间的,所以不能着急。
态度他有内在心理倾向,他不一定是表现出来的,有时候自己的态度自己也意识不到,所以要不断的去倾诉,慢慢的就会呈现出来,这个过程是要自我觉察,自己的改变也是,长年累月的工程。
对于不同的对象,我们会有不同的态度。
3.态度的成分包括:认知,情感,行为倾向。
改变其中任何一个成分,我们的态度都会发生变化。三者一般三种成分协调一致,当不协调时,情感占的地位比较重,决定着行为的倾向,所以情绪出不来,道理进不去,经营过程中,首先我们要接受情绪冷静下来才能恢复理性状态,才能更好的去思考。一些情绪状态比较激烈的人,我们千万要注意,不要激惹他。行为倾向不等于行为,前者是想去做,后者是已经在做。
4.态度的功能:工具性,自我防御,价值表现,认知四个功能。
我们可以通过态度来表明,有利于自己的想法,要表达我希望我想要的,我需要的,而不是我不想要的,或者是让对方猜,而对方猜不中的时候,我们就会很有情绪,憋久了就会炸。态度呈现最有意义的是行为,其次是预言。吵架比冷战要好一些从来不发火,不吵不说,你永远都不知道他想啥。
一个人内心越强大,越敢去示弱。态度虽然就稳定性,但是也是可以改变的,只是需要时间会长一些。
5.态度的维度:方向,强度,深度,向中度,外显度。
所有动情绪的地方都是在乎的看重的?要问问为什么会这样?
把自家孩子当成别人家孩子去看,态度会好些。
根据态度强弱的差异找到影响态度的因素,可以谈开。
如果某个人对某对象的态度卷入水平很深的态度就不容易改变,不能强迫,否则效果相反,早恋情深
不呈现的东西是难以改变的,所以咨询过程中不敞开,效果就达不到
6. 态度的形成:依从,认同,内化。
要让孩子先去做,去尝试,再尝试过程中有了情感体验,他便有了认同,时间长了就会内化,这些情感认知和行为,从而形成态度。态度有稳定性。
老人被卖保险卖保健品的欺骗,是因为他们先让老人去尝试,去体验,尝试到其中他想要的情感健康从而依从认同内化。儿女们说就不听了,这也是商家乘虚而入的体现,要多关注老人,多陪伴倾听。
第二单元 态度转变
一、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传递者,沟通信息,接收者 ,情境。
1.传递者:威信,立场,说服意图,说服者吸引力。
传递者的威信越高,与接受的相似,信任大自信和专业程度越高接收者的态度越容易转变。
一些做演讲者布置场域,音响,豪华酒店,为了制造范围,包装自己,目的是提高自己的可信度。
咨询师是来访者喂大的,我们要感恩他们对我们的培养。
气场要稳定,稳定是改变的定海神针,而稳定却是不断淬炼而成的。将军的气场是战出来的。
传递者的立场要注意,是在替谁说话。家长和老师要让孩子的态度发生改变,要先和他们站在一起看到他们,倾听他们,才有改变的可能。
不以改变为目的,才有改变的机会放下所有的期待,只有好奇孩子说的时候听听就好,不要唠叨,不要讲道理。
可以利用一些明星来说服大众,明星就有吸引。
2.沟通信息:差异,畏惧,倾向性,提供方式。
畏惧程度与转变效果呈倒U型的关系在家庭教育中,让孩子要有畏惧但背后一定要有爱如果只有让孩子问一句,没有爱长大之后,就会形成愤怒愤恨,进行反击。
洗脑往往在封闭的环境,信息比较单一,不睡觉,让人意志力自制力下降的情况下被催眠。Pua现象
3.接收者: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征,人格因素,个体的心理倾向。
4.情境:预先警告,分心,重复
第三单元 态度测量
常用的都是间接测量:量表法,投射法,行为反应测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