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笑来
我的阅读目标:
确立“把时间当朋友”的5个方法。———————————————————
第0章 困境
完成任何任务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同时,任何任务都最好或必须在某个特定的时间点之前完成,即,任务都有一个最后期限。而且,只要是必须完成的任务,不管是否已经开始执行,最后期限都在不断迫近,因为时间永不停歇。
这本书的主旨非常简单:时间是不可能被管理的。必须开启心智,看清楚,想明白:问题出在我们自己身上。
第1章 醒悟
1.孰主孰仆
“你”就处于被自己的大脑所控制的状态之中。若非醒悟,很多人可能一生都无从注意这个重要的事实:你的大脑并不是你,你的大脑是(属于)“你的”大脑。
2.何谓心智
心智究竟是什么?简单地说,一个人的心智就是其过往获得的一切知识及经验的总和(包括基于这些知识和经验造就的思考方法、思考模式)。当一个人认知一系列正确的道理后,可能会将心智开启,但有的时候(甚至是更多的时候),结果可能完全相反。
3.李笑来的案例
说过去的荒谬是出于懒惰和幼稚,不免过于简单了。事实上,这应该归因于我的心智能力不够强大。心智不强,才导致我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只不过是懒惰,甚至振振有词、洋洋自得。最要命的是,我与原本可能的巨大收获一再错过,却又毫不自知。可怕!
第2章 现实
1.速成绝无可能
越是浮躁,就越是对自己的现状不满;越是对自己的现状不满,就越是浮躁。更大的问题在于,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几乎所有的人都是这样。相反,现实好像总是提醒我们:有些人过得比我们好多了。
浮躁的原因:一个原因是人希望自己的欲望马上得到满足的天性。二个原因,也是浮躁的根源,就是很多人不懂“有些阶段就是无法跨越”这个道理。因此,他们才那么不现实地希望找到一个方法,靠其迅速达成目标,完结任务,获得解脱。
出路肯定存在,但这出路只有一个起点——接受现实。告诉自己:我有不足,我需要时间,我没办法一蹴而就。
2.交换才是硬道理
完美永不存在。越是能力差的人,越有那种非常不现实又极其脆弱的完美主义倾向。他们不现实,是因为他们不懂。这些人所说的“做不好”,其实是“不能一下子做好”,但问题在于,没有什么事情是一下子就能做好的。所以,他们这个也不做,那个也不做,到最后,已经不是“不做一些事情”了,而是“什么都没做”、“什么都不做”,结果“一事无成”。好笑的是,即便到了这样的境地,还有不少人打肿脸充胖子,声称“我没什么可后悔的”。
未知永远存在。一个相对有效的策略是:当有问题解决不了时,可以先把它记下来,然后继续前行。注意,一定要把问题记下来。
支招:拿出一张纸,将其划分为左右两半,然后做两个列表,左边是“我有的”,右边是“我要的”,逐一罗列。
3.现状无法马上摆脱
心怀“梦想”的时间越长,它的沉没成本就越高。
越是不满现状,摆脱现状的欲望就越强烈,而这种欲望会让一个人最终迷失方向,因为无论是谁,从本质上看都无法摆脱现状——每一时刻的现状都是过去某一或者某些时刻的结果,而每一时刻的现状都是未来某一或者某些时刻的原因。没有人能够逃脱现实的束缚。
接受现状才是最优策略。
这些年我遇到的优秀的年轻人几乎都有这样的特征:他们很少对现状不满(可能是他们的优秀使他们难以觉得不满吧),他们热爱自己的生活,他们相对更不在意外界的影响,他们更专注于做事而心无旁骛,他们身处良性循环之中,当然,他们也因此每时每刻都在进步。
4.与时间做朋友
与时间做朋友的方法很简单: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
怎样判断所做的事情是否正确?核心只有一个:看它是否现实。
支招:最好时常把自己的一些念头记下来,然后与这几条现实对照,看看它们是否与这些现实相符。之后,你会发现自己常常在不知不觉之间被一些实际上完全不现实的念头所左右。
第3章 管理
1.估算时间
侯世达法则值得牢记:完成一个任务实际花费的时间总会超过计划花费的时间,就算制定计划的时候考虑到本法则,也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2.及时行动
接受任务之后,什么时候开始执行才好呢?比“越早开始越好”更切实的答案是“现在就开始”。患上“拖延症”的人犯了一个简单的认知性错误,即认为那些能够做对、做好的人都是直接做对、做好的。
“拖延症”来自内部的恐惧在于:只要开始做事,一个人就要面临做错、做不好的风险;“拖延症” 来自外部的恐惧在于:过分在意外界的评价。“最后期限”不是固定在将来的某一点,而是朝着你加速扑来。
3.直面困难
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答案是:回避困难。
任何一个任务都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即相对简单的部分和相对困难的部分。稍微思考一下就能明白,合理的时间安排应该是这样的:迅速做完简单的部分,把节省出来的时间放在困难部分的处理上。
拖延的人并非不做事——他们做事,甚至做很多事。拖延的人也并非不努力——他们会花很长时间去做事,但做的只是很多简单的事。
4.关注步骤
所谓“三思而行”在我看来就是指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考虑相关的3个方面:内容(What)、原因(Why)、方法(How)。
当我们面对某项任务的时候,内容与原因都已经基本确定(至少表面上看是如此),需要思考的就剩下方法了。思考方法需要从领悟内容入手,不停地细分、拆解任务,而且越具体越好,直至每个小任务都可以由一个人独立完成。
支招:要学着像一个项目管理者那样思考——他们更多地关注“方法”。
5.感知时间
柳比歇夫的“事件—时间日志”是一种基于过程的记录。一个巨大的好处——结果不好的时候更容易找到缘由;另一个巨大好处:它会使你对时间的感觉越来越精确。
如:
乌里扬诺夫斯克。一九六四年四月七日。分类昆虫学(画两张无名袋蛾的图)——三小时十五分。鉴定袋蛾——二十分(1.0)。
附加工作:给斯拉瓦写信——二小时四十五分(0.5)。
社会工作:植物保护小组开会——二小时二十五分。
休息:给伊戈尔写信——十分;《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十分;列夫·托尔斯泰的《塞瓦斯托波尔纪事》——一小时二十五分。
__________________
基本工作合计——六小时二十分。
支招:每天记录时间开销,以及每天制订时间预算。
6. 计划
“失败只有一种,就是半途而废。”
像我这样的普通人来说,证明我的目标现实可行的方法比较简单:
已经有人做到了。
我与那个人没有太大的差距。
大多数情况下,我的建议是这样的:如果想要改变自己,或者对自己目前的处境不满意,那就一切从简——找一个你觉得应该会带来改变的任务,然后去做就是了。
永远记住,马上行动是最重要的!
7.列表
最重要的任务永远只有一个。
如果有了什么新鲜的主意,不用放弃——那太可惜了——只需要启用另一个列表,标题是“下一阶段任务列表”,把它们记下来就好。然后,马上回到当前的任务列表,专注在现在应该完成的任务上。
给每个任务制定一个核对列表。
列表一旦开始运作,就一定要执行到底。我觉得,一个人最终成功的关键,并不是因为他曾经精确地计划过自己的成功,而是坚持。
第4章 学习
1.效率本质
“学习”的重要起点是:起码学会一种技能。
无论这种技能多简单、多普通,学会之后总是可以让学习者了解“习得”带来的大不同。一旦拥有了一个起点,学习欲望就会像发了芽的种子,无论多大的石头都压不住——它会越来越茁壮,越来越坚强。
2.基本途径
获取更多知识几乎是我们开拓自身心智的唯一手段。
所有人获取知识最基础的手段就是“体验”。
所谓“体验”,通俗地说就是来自五官的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当我们看某一事物的时候,“看到”本身就是一种体验。
比“体验”再高级一点的获取知识的手段,是“试错”。
在“试错”这个手段的基础上,另一个聪明一点,但重要得多的获取知识的手段是“观察”。
对“体验”、“试错”和“观察”进行补充的,就是“阅读。
今天任何人只要稍有常识,就可以“出版”自己“体验”、“试错”、“观察”的文字记录。
3.主要手段
除了“试错”、“观察”、“阅读”之外,“思考”,准确地说,“正确地思考”,才是获取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的主要手段。
思考、求知的过程,某种意义上就是探求因果关系的过程。我们知道,每个人内心都充满了恐惧,而所有的恐惧其实都源于我们害怕未知。这样看来,恐惧是永恒的,因为我们不可能无所不知。
支招:人在学生时期应该认真阅读至少3本关于科学史和科学方法的书籍。
4.自学能力
很多人正是因为没有目标才不停地“学习”。
比如,掌握2000个基础词汇、了解基本语法规则之后,就应该去“用”英语了。
永远保持开放的心态。
对抗“选择性输入”的最好办法就是借助我们最好的记录工具——纸和笔——有条件的话,最好固定一段时间来把那些目前暂时无法理解的、支持的、反对的、无所谓的论点和观点记录下来。无法理解的,写下自己当时的疑惑;对支持的,记录几个理由或者实例;对反对的,同样记录几个理由或者实例;甚至对那些无所谓的,也记录其原因。
第5章 思考
思维陷阱
所谓“脑子混乱”的人,其主要特点就是把根本不是一回事的东西当作一回事。因为他们构造世界的概念是粗糙、混乱、未经细分与整理的,所以他们的世界也只能是粗糙、混乱、无法理顺的。反过来,永远都是那些能把概念理解透彻、区分清楚的人才能清楚地思考,进而改变整个世界。
拒绝接受不确定性的一个根源在于害怕复杂、奢望简单。
不接受,或者不勇于接受不确定性,会直接导致很多认知上和逻辑上的错误。所有的粗暴二分法也是拒绝接受不确定性所造成的结果——犯这种逻辑错误的人,往往暗自希望自己的二分法能够概括一切情况,却在不知不觉间把不确定的因素排除在外。
做到“思维缜密”其实很容易——从现在开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如6个月),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或者自己被灌输的每一个念头,甄别其中的因果关系,逐一应用以上提到的种种原则。用不了多久,我们就会发现,自己的甄别能力突飞猛进。
其实,那就是重生的感觉。
第6章 交流
尊重只能靠积累获得,这是铁律。
有时,我们知道自己说的是对的,可还是没有人听得进去。绝大多数人面对这种情况会多少有些失落,甚至愤怒,可事实上,这往往只说明一个问题——还没有赢得足够的重视。
交流守则:有意义的讨论的前提是双方不仅要“相互竞争”,更要“相互合作”。
第7章 应用
1.兴趣
往往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所谓“没兴趣”,往往不过是结果,如果将它当作“不去做好”的理由,最终的惩罚就是大量时间白白流逝。
2.方法
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比起“用功”来说,方法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依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策略。
坚持,其实就是重复;而重复,说到底就是时间的投入,准确地说,是大量时间的投入。与其不停地寻找“更好的方法”,还不如马上开始行动。
“对特定信息的注意力”会使我们拥有神奇的能力。“博学”背后的真相是——有意识地积累!素材的积累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提前确定一个方向或者目标,就可能会积累很多原本想象不到的素材——惊喜连连。
一定要想清楚并牢牢记住:相信运气其实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现。
3.人脉
尽管绝大多数人不愿意承认,但他们的所谓“友谊”实际上只不过是某种意义上的“交换关系”。
所有的人都喜欢并重视甚至偏爱一种交换——公平交换。不公平的交换,等同于“抢”,没有人喜欢“被抢”。如果某人自己拥有的资源不够多、不够好,那么他就更可能变成“索取方”,做不到“公平交换”,最终成为其他人的负担。这个时候,所谓的“友谊”也就慢慢无疾而终。
针对某个个体来说,比人脉更重要的是他所拥有的资源。有些资源很难靠白手起家获得,例如金钱、地位、名誉。然而,有些资源却可以轻易从零开始积累,例如一个人的才华与学识。才华与学识,是一定可以通过努力获得的。
如果有一天,某个人经过长期的积累,真正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他必会惊喜于真正意义上的、有价值的、所谓“高效”的人脉居然会破门而入。所遇到的人将来自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层面和意想不到的方向,而他自己也不再是过去一无是处的“索取者”,他扮演的将是“乐于助人”的角色——很少有人讨厌善意的帮助,更何况这个人是被我们找来提供帮助的。
提供两个建议:
专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学习并拥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为一个值得他人交往的人。
学会独善其身,以不给他人制造麻烦为美德,用自己的独立赢得尊重。
4.效率
在做时间预算的时候,一定要留有空间。
一方面,我们必须清楚肯定会有意外事件发生;另一方面,我们必须使用适当的方法休息、放松,以便恢复精力,在良好的状态下做更多的事情。
要做一个正常人——这是每个人的权利。
做个正常人,每天都要做很多工作和学习之外的事情,例如:喝点茶或者喝点咖啡,甚至有些人是必须喝点酒的;读读报,翻翻闲书,当然,更多的人喜欢看看电视或者电影;散散步,爬爬山,还有一些人会很规律地去健身房确保自己的身体一切正常;男人看看姑娘、女人瞄瞄帅哥,毫无疑问,对成年人来讲,保证规律而健康的两性交往,对心理健康很有帮助……
所以,你需要确定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也会使你非常清楚一个简单的事实:选择意味着放弃。这时候,黄金分割率可以作为一件趁手的工具。如果一天你可以规划的时间有10小时,并且你确定自己是以工作成就为导向的人,那就这样规划吧:用大约6.18小时去工作和学习,而用剩下的大约3.82小时去享受欢乐——你毕竟是一个正常人。
很多人半途而废,往往是因为把目标设定得太高,同时又对达成那么高的目标要付出的代价缺乏清楚的认识。这足以体现“自知之明”的重要性。
支招:再次拿出纸和笔,罗列一下那些尽管无趣,但实际上对你来说非常重要的事情吧!挑出一件你认为最重要的事情,然后给自己做个时间表,保证自己在未来的一个星期乃至一个月的时间里每天至少专注于这件事情2小时。
最初的时候,可以参考“番茄工作法”。例如,你需要专注于这件事情2小时,即120分钟,那你就可以把当天的任务分解成6块,每一块用20分钟去完成,再把20分钟当作专注的基本时间单位,在每个时间单位过后休息5分钟,想办法犒劳一下自己——喝杯喜欢的饮料,或者给恋人打个电话说点肉麻的话……在休息时间的最后1分钟,重新振作,试着恢复状态,进入下一个基本时间单位——另一个20分钟。
5.节奏
我们应该把自己的生活节奏调整得慢一点。
认真观察过那些无法坚持下去的人——尽管他们和那些少数最终坚持下来的人一样,都有着良好的愿望。最大的可能是,他们最初的时候一下子练得太狠了,狠到任何人都坚持不下来的地步。
生活中的其他事情往往是一样的道理。很多人的计划之所以无法坚持,是因为他们的计划实际上是“超人计划”——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会从一开始就“拼命”呢?我在健身房里看到的解释是这样的:这些人往往是到了不得已的地步才决定来锻炼身体的。所以,正确的策略应该是:想办法提前预知自己需要掌握哪些技能,再确定它们是自己可以通过练习真正熟练掌握的技能,而后制定长期计划,一点一点稳步执行。
6.物极必反
绝对不要盲目地试图减少睡眠时间。
尽量不要减少与家人交流的时间。随身携带一个用于记录的工具,以便记录每次与家庭成员或亲属通电话的日期和时间——尤其是那些你并不经常联络的人。
主动帮助的基本方式就是共享。
帮助身边人的方法很多,但其中最有价值也最被重视的往往不是金钱帮助。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运用自己的资源,为值得帮助的人提供帮助。
支招:我们要明白一件事情:在决定是否给别人提供帮助的时候,要考虑他是否值得我们帮助。同理,当我们需要别人的帮助的时候,他们也会有意无意地如此判断。所以,我们现在就应该拿出一张纸,把值得自己帮助的人的特征都写下来,看看自己是否满足这些特征。
第8章 积累
现状会影响一个人的心态。
一个人的现状越差,摆脱现状的欲望就越强,进而作出不现实决策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不能控制这种焦虑情绪的话,他就很可能落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任何积累都需要时间,而且必然需要漫长的时间。也正因如此,大多数人才不肯积累,不愿积累,甚至不屑积累。 如果能够彻底理解积累的重要,相信积累的力量,那么再进一步,就只有一个结论了:越早醒悟越好。
所以,别再跟时间较劲了。看清楚、想明白,问题出在自己身上。将来,时间可能是我们的敌人,也可能是我们的朋友——时间究竟是敌是友,就看你的了……
现在就干!!
把这一刻立即变成伟大梦想的一部分!
我“把时间当朋友”的5个方法:
1. 接受现实。拿出一张纸,将其划分为左右两半,然后做两个列表,左边是“我有的”,右边是“我要的”,逐一罗列。
2. 罗列一下尽管无趣,但实际上对你来说非常重要的事情,挑出一件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情,然后给自己做个时间表,保证自己在未来的一个星期乃至一个月的时间里每天至少专注于这件事情2小时。
3、有意识地积累。
4、学习使用“事件—时间日志”。
5、把值得自己帮助的人的特征都写下来,检查自己是否满足这些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