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语文课堂上曾经学过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别的没记住,“醉翁之意不在酒”,倒是成了经常说的一句口头禅。
欧阳修,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政治家。曾任谏官,又任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要职,因参与范仲淹的"庆历革新"而遭贬,庆历六年(1046年)离开京城赴任滁州太守。欧阳修感于时愤,寄情山水,公务之余常与宾朋到琅琊山游玩。琅琊寺住持智仙和尚非常敬仰欧阳修,为给欧阳修等众人歇脚和饮酒,就在半山腰建了一座亭子。欧阳修自号“醉翁”,便将亭子题名为“醉翁亭”,并创作了千古名文《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前一阵子,借回故里探亲之机取道滁州,游览了琅琊山风景区,走进《醉翁亭记》里的“天下第一亭”醉翁亭。
琅琊山山门到醉翁亭小两公里,有条三四米宽的石子路相连,据说当年欧阳修就是顺着这条道进山的。
没走多远见一水潭,名曰醉翁潭——是欧阳修经常钓鱼的地方。前行约一半路程,渐次出现“听泉亭”、“览方亭”、“薛老桥”等建筑。薛老桥下,流淌着清澈山泉水。正如《醉翁亭记》里写的: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原以为醉翁亭只是一座亭子,路上只要见到亭子就跑上前仔细看看是不是醉翁亭。到了跟前才知晓醉翁亭是一座挨着醉翁亭建造的“园中园”。
最早此处时确是孤亭一座,后人敬慕前贤,依亭陆续构有多处园林小筑,有意在亭、影香亭、古梅亭、六一亭、怡亭、洗心亭,还有二贤堂、宝宋斋、冯公祠等等,风格各异,人称“醉翁九景”。可惜后来多次遭到破坏。清代咸丰年间,整个庭园成为一片瓦砾。直到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滁州全椒观察使薛时雨主持重修,才使醉翁亭恢复了原样。
现在的醉翁亭,属于清末重建后的样式。进入大门,尽管空间比较逼仄,但历史感气息颇浓,褪色作旧的青砖门墙,磨得光滑发亮的石阶,还有墙缝中伸出来的野草和青苔,都在向人们诉说着古建筑的历史故事。
穿过天井向右始见醉翁亭,上方悬挂苏东坡书写的“醉翁亭”匾额。欧阳修对苏轼有知遇之恩,当年苏轼参加进士考试,主考官就是欧阳修。苏轼因才华出众获得欧阳修赞誉和举荐。欧阳修去世后苏轼特地书写《醉翁亭记》全文,并被勒石立于醉翁亭旁。
醉翁亭是一座木结构的亭子,座落于高高的石台之上,有16根立柱,吻兽伏脊,飞檐翘角,气宇轩昂。四围木榭台座,装饰有八仙过海等木雕,精巧玲珑。亭一侧为山壁缓坡,有多处历代名人所题石刻,记载醉翁亭的兴衰和沧桑。
当年欧阳修就是在醉翁亭里创作了传世之作《醉翁亭记》。这篇富有诗情画意的散文,主要写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写“亭”;第二部分,重点写“游”,而贯穿全篇的却是“乐”字。尤其是那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是家喻户晓、令人神往。
拾阶登亭,亭中正面柱子上有联:
饮既不多缘何能醉
年犹未迈奚自称翁
欧公当年不到四十,并非“苍颜白发”老翁,也并非“饮少辄醉”,为何自号“醉翁”呢?且听他的解释:“我时四十犹强力,自号醉翁聊戏客”,“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亭子边摩崖上有用篆文体镌刻的“醉翁亭”三个大字,呈半卧状,是不是也有点醉态?
欧阳修后来写了一首五言古体诗《题滁州醉翁亭》,借写泉水,寄托自己的幽怀雅趣:
四十未为老,醉翁偶题篇。
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
但爱亭下水,来从乱峰间。…
明知四十未老而自号翁,虽说是带着一份戏谑的心,其实更有一些沧桑的心态夹在其中。
明代御史苏茂相游览醉翁亭后写下一首七律:
为政风流乐岁丰,每将公事了亭中。
泉香鸟语还依旧,太守何人似醉翁?
在醉翁亭里诵读这些古文古诗,身临其境,七分山水三分醉意,凉风微醺,想来这便是最好的教科书,亦是一种人生之悟。
据说,欧阳修在这里不仅对酒当歌,还办理公事,亭中的坐椅和小桌,就是当年批阅公文之用的。
醉翁亭西侧有一小室,名曰宝宋斋,是专门收藏宋代珍宝的地方。斋内的石碑上镌刻着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全文,字为苏东坡手书。欧文苏字,两个大家,相得益彰。
少时读《醉翁亭记》,以为欧公是以酿泉为酒而醉于山水,如今却感悟欧公实是以山水为酒而醉于民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