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简史4-现代哲学

                      西方现代哲学

西方现代哲学是19世纪中叶以来的各种哲学流派的总称,一般指尼采之后的哲学。所谓哲学思想,就是对时代的反思,一种哲学流派的产生必然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及想潮相适应。从公元前古希腊人们开始研究自然现象,因此有了以自然为对象的本体论,到了中世纪一千多年宗教统治了国家,因此有了以神为对象的人生论。从公元16世纪开始西方近代科学发展、私有制盛行,生产力大大提高,人们开始关注人的认识能力及认识世界的方法,因此了认识论。而到了19世纪科学进一步发展,很多以前形而上问题都能用科学范式解释(比如宇宙起源、物质结构、思维能力这些都能被物理学、化学及生物学、心理学解释),人们只相信事实。因此这时期的哲学不再以形而上认识论为主,也从以前的认识论的绝对性变成了动态发展的(因为现代人发现世界所有事情都是动态的,无绝对性的标准,如果你认为有,那只是科技或者意识的局限性造成的;动态变化才是最真实的,人只能不断解读、分析、发现世界及人,而不能给世界规律、人类本身下定义),哲学研究从理论变成了一种实践活动,德国古典哲学那种纯经验/理性认识论哲学也就跌下了神坛,因此作为实践性的马克思主义的兴起就成为必然。同时很多哲学家发现随着科技的迅速的发展,人的精神文化跟不上生产力发展步伐,从而导致人的精神空虚、价值迷失和道德危机等现象,因此虚无主义也开始盛行。以前的纯理性概念哲学将人类生命本身置于理性研究及世界规律的次要地位而脱离实际人类本身,这也是虚无主义盛行的重要原因。因此哲学作为引导人类精神世界的作用,必须关注人类生命本身上,因此这时期的哲学偏重于人与自然关系,关注哲学作用于人的实用性及实践性,主要以“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为主。“人本主义”偏重于人,崇尚人的非理性和人的生命本能(生命就是原始的冲突,就是非理性的力量),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的本质的存在问题。特别是以存在主义为代表的人本主义研究个人,人的实质是绝对自由,人本主义强调人的因素,强调从个人的现实生活中去研究人性、人道、自由等问题。如生命哲学、唯意志主义、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等。“科学主义”偏重于自然,崇尚科学、经验、逻辑,科学是人与自然的中介,人对自然是认识关系,哲学研究认识方法的问题。因而,科学哲学把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为逻辑、语言及科学方法等问题,如:分析哲学、逻辑实证主义、批判理性主义、结构论、历史主义、马克思主科学实在和实用主义等。由于传统的理性哲学被非理性及科学代替,非理性说白了就是没有特定标准,仁者见仁了。因此这个时期的哲学思想特点就是种类繁多,各有特色,哲学流派之间虽有联系但是专攻方向不同,因此很难整理在一起讲解。不过我们只是简单概括伟大哲学家的基本思想,因此按照讲哲学流派里面最著名的哲学家相对比较容易理解些,因此先就这么分类吧。西方现代哲学里面的分析哲学、现象学和存在主义是现代哲学的重要代表和思潮。把握这三者的共同的基本架构,可以帮助了解现代哲学的本质特点。现代哲学,无论是分析哲学、现象学还是存在主义,都是渊源于康德。康德的哲学以其深深的魅力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西方哲学家,他们极为赞赏康德的主体先验架构,但都不满意康德的认识建构的界限和自在之物的不可认知,以及现象世界和自在世界的划分,期望通过某种方式,对主体的先验方式进行新的调整、破解和确立,从而直达自在之物,达到心灵方式与自在之物,现象与本质,认识论和形而上学的直观统一,获得没有任何前提的真正普遍必然的知识基础,现代西方哲学从总体上来说,正是在这种重新肯定形而上学的基点上展开的。



                            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哲学其实是一种范畴的代称,是从十六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启蒙思想的人文主义延伸而来的,其实他算作一种思想,而不是哲学,最著名的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但是要说到人本主义哲学,那指现在西方泛指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把人看作万物的尺度,或以人性、人的有限性和人的利益为主题的任何哲学。而影响最为巨大及为人知的就是现象学与存在主义,现象学与存在主义可以算形影不离、互为补充,像海德格尔、萨特、加缪这几位存在主义大师都是从胡塞尔的现象和克尔凯郭尔的存在主义入门最后走向存在主义。

索伦·克尔凯郭尔(1813–1855),也叫祁克果,丹麦哲学家,存在主义先驱:克尔凯郭尔反对黑格尔的理性主义体系,强调个体生存的独特性与主观性。他认为真理是“主观的”,只有通过个人选择与信仰才能触及生存的本质。他为存在主义的搭建了框架,也使哲学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开始向人转向。其核心概念是“焦虑”:人在自由选择前体验到的无对象恐惧,是意识到可能性与责任的体现。此思想在萨特继续发展“自由与责任”理论。同时他是先于尼采出生的哲学家,在上帝还未死掉的时间,对信仰、宗教问题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哲学。可以说他是利用最简单的、感性的、我们日常生活里的方法,希望利用普通的、实际的、具体的方法来实现人的存在,解消信仰崩塌后人内心中的苦闷与荒谬。克尔凯郭尔的存在主义有两大要义:其一是存在先于本质的理念,其意义是指人的生存是被动的、命定的(人之出生是男是女、环境条件都不能由自己决定),可是人可以利用自己命定的这种存在,去创造自己的本质。他认为存在指此时、此地、此人的存在,是有血有肉的个人存在。个人存在中有喜怒哀乐,经由喜怒哀乐才能体验到真正人生。其二是克尔凯郭尔将存在分为三级:存在三阶段:审美(感官享乐)、伦理(道德责任)、宗教(信仰超越)。而要跨越这个阶段必须借着决心,也就是“信心的跳跃”,以内心的热情拥抱真理。他批判制度化宗教,主张个体直接与上帝建立关系(他信基督教,所以思想受限),成为现代存在主义的思想源头。

埃德蒙德·胡塞尔(1859–1938)德国 现象学奠基,现象学是一个试图如其所现的那样来描述事件和行动的一个哲学流派。它批评那种只把自然科学所描述的东西视为真实的倾向。现象学旨在就其所有的多样性、全面性以及所有的性质,来重构世界,反对种科学主义的哲学为基础的单向度的标准化。他认为生活世界具有认识论上的优先性。科学不仅在历史上起源于生活世界,而且生活世界是使科学活动成为可能的认识论的前提条件。现象学目标是要发现人类行动和合理性的构成意义的条件。胡塞尔提出“回到事物本身”,主张悬置对世界的预设判断,通过直观描述意识结构。应遵守“观察先于分析”的原则(说白话就是:所见即所得),强调个人的立即的、主观的经验,也就是直觉(或直观,),直觉是不需靠意识判断即可获得的知识,在通过先验还原:剥离经验偏见,揭示纯粹意识的本质结构。他通过这种方法试图建立严格科学的哲学,因此他的思想深深影响存在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诠释学等,而海德格尔就曾经是他的学生。

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海德格尔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其代表作《存在与时间》中追问“存在的意义”,批判传统形而上学遗忘“存在本身”。海德格尔思想的核心是:个体就是世界的存在。在所有的动物中,只有人类具有意识到其存在的能力。他们不作为外部世界有关的自我而存在,也不作为与世界上其他事物相互作用的本体而存在。人类通过世界的存在而存在,世界是由于人类的存在而存在。总而言之就是人的存在是根本。而时间是存在的本质属性之一,海德格尔将时间分为三个维度:过去、现在和未来。他认为,“此在”的存在是一个不断展开的过程,过去的经历、现在的行动和未来的可能性相互交织,构成了人类存在的整体。通过这种方式,海德格尔重新定义了时间的意义,使其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现象,而是与人类存在的本质密切相关的。因此人每时每刻都需要“此在”上进行“操心”避免沉沦,为了避免使人沉溺于“常人”的匿名状态(陷入平庸,遮蔽了本真的自我),唯有直面“向死而生”才能回归本真生存。后期他转向于诗与艺术,这方面的影响非常巨大。

让-保罗·萨特(1905–1980),存在主义集大成者,无神论存在主义代表(萨特、波伏娃、庞蒂、加缪是同一时代的法国人,且前期都为亲密朋友,但是后期都由于个人观念差异导致关系破裂,只有萨特与波伏娃一直亲密无间,探索原因除了政治思想的冲突,主要还是存在主义哲学可能会导致个体过于关注自我实现和自由选择,而忽视对方的感受和需求。这种自我中心的行为模式容易引发矛盾和冲突,最终导致关系破裂,这也是现在人自由的代价,更是存在主义以人为本,“视域”理论的结果)。代表作《存在与虚无》。萨特宣称“存在先于本质”,人通过自由选择创造自身价值,没有预设的目的地,人的存在本质上是自由的,也就是说,我们的存在没有固定的本质或意义,只是通过我们的自由选择和行动来定义自我。因此,存在本身是一种“虚无”。他认为人有绝对自由,人的一生就是一连串的选择,无论我们的存在是什么,都是一种选择,甚至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即你选择了不选择。自由就是选择的自由,这种自由的选择是无条件的,不需要什么根据和标准。因此人愿意自己是什么,他就能成为什么,他认为“懦夫是自己变成的懦夫,英雄是自己变成的英雄。”自由是通过选择实现的,但是选择就得承担后果,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因此自由带来的责任是无法逃避、推诿的。因此明白了自由,选择焦虑症就必须克服,责任就必须承担,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自由是孤独的,因为每个人都必须独自面对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及后果,没有人可以帮忙。只有认清这一点才能做到自为与自在,勇于面对生活,决定自己的命运。同时由于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角,他认为就必然陷入“他人即地狱”这种境地(“他人即地狱”这句话不仅表达了对人际关系的复杂性的理解,更深入地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他人通过凝视将自己客体化,引发主客体的冲突,无法逃避,因此只有修炼自己的内心,足够强大了才能做到真正的自由、自我。同时需要认识到他人是我们自我认同建构的重要部分,人是社会性的,当与他人相处,他人的目光和评价常常使我们感到不安,甚至失去自我,社会规范和家庭期望可能让人感到压力。所以修炼内心,坚定信念很重要,而“他人即地狱”这个里面庞蒂是不赞同的。萨特与存在主义女哲学家波伏娃相伴一生,他们俩真真实实的践行了自由的选择,未结婚却相伴一生,不用法律世俗全凭内心自主人生。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指出“女人并非天生,而是被造就的”,批判性别压迫的社会建构对女生的影响。她的核心思想是:男性将女性建构为“他者”以巩固主体地位,女性需通过经济独立与创造性活动摆脱客体化,摆脱观念、习俗的影响,成为真正自由的人,她的思想直接导致了女权运动。

莫里斯·梅洛-庞蒂(1908–1961),存在主义哲学家也是现象学哲学家,代表作《知觉现象学》,提出身体现象学:梅洛-庞蒂批判笛卡尔身心二元论,提出身体是主体与世界的互动媒介,意识通过身体体验世界。他强调知觉经验的优先性,认为知觉是所有知识的基础,先于理性反思,知觉是所有知识的基础。身体既是感知主体又是被感知客体,主体与世界通过具身性、知觉场域及可逆性联结。梅洛-庞蒂强调肉身不仅是物理存在的载体,更是我们与世界互动、理解世界的媒介。肉身具有主体性,能够主动感知、行动和思考,体现为“可逆性”,使我们能够超越自我中心,实现真正的共情和理解(这里完美解决了萨特“他人即地狱”的问题,让我想起了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可逆性体现在“触摸与被触摸”的交织状态,揭示身体既是经验主体又是潜在客体。他主张存在通过身体显现,认知及意义产生于身体与环境的动态互动。说白就是注重身体的切身感受,这个是基础。

阿尔贝·加缪(1913–1960),存在主义哲学家,加缪的哲学被称为“荒谬主义”,他强调人类存在的荒谬性,认为人类在一个无意义、无目的的宇宙中寻求意义的努力是徒劳的。加缪拒绝标签,但以“荒诞”概念呼应存在主义,探讨无意义世界中的生存态度。不要以为他的荒诞是一种消极思想,他在《西西弗神话》认为尽管宇宙无法为人类提供任何固有的意义,但人类可以通过勇敢地面对这种荒谬并坚持人自主的来赋予生活以价值。他主张以有限度的反抗(如艺术创造)对抗荒诞,避免陷入暴力与虚无。通过道德实践呼吁在人们在灾难中坚守团结与人性,即使无终极意义仍选择正义。加缪强调在无意义的世界中创造属于自己的意义,具体的方法:他建议将注意力从结果转移到过程本身,例如在工作中专注于提升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生活中培养兴趣爱好,与家人朋友共享美好时光。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都可以成为对抗荒诞的武器,可以说满满的正能量。这种直面人生的态度,让我想起了那句罗曼·罗兰的一句话“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



                              科学主义

西方哲学关于科学的哲学研究由来已久,可以说自从有科学以来就已经存在了(以亚里士多德、伽利略、培根、笛卡尔、牛顿为代表的对经典科学的哲学探索),但是真正成熟的科学哲学却是20世纪的产物。19世纪中叶以前,科学明显地对经验论有利。然而现代科学并不支持经验论,由于哲学家和科学家们长期囿于经验论的传统,他们往往试图从经验论立场解释新的科学发现。随着现代科学中理性论再度被重视,导致它在现代哲学中的复兴。这样,结构、整体、范式等,便代替逻辑原子、感觉资料、观察语句而成为最流行的哲学概念。在科学哲学发展历程中,涌现出诸多重要流派。逻辑经验主义强调通过经验观察和逻辑分析来验证科学命题,认为有意义的科学陈述要么是逻辑真理,要么可被经验证实。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则针锋相对,主张科学理论无法被证实,只能通过证伪来检验,科学的发展就是不断提出可证伪的假说并尝试证伪的过程(现在可证伪变成了检验科学的标准)。历史主义学派以库恩为代表,注重从科学史角度出发,揭示科学发展受社会、历史、文化等因素影响,不同范式间具有不可通约性。

科学哲学是分析哲学的一个支派或者说变种,因为其所用的方法主要是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现代西方哲学普遍重视对语言问题的研究,西方古代、近代的许多哲学家都对语言作过哲学考察,但他们并不认为这种考察是一切哲学思考的必要条件或预设。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承认语言哲学并不以形而上学或认识论为基础,相反的则是形而上学、认识论和任何其他哲学学科必须以语言哲学为基础,而且只有通过语言的分析和阐明才能够研究、澄清或解决任何哲学问题。英美分析哲学和欧洲的主要哲学流派如现象学、结构主义和解释学(诠释学)都十分注重语言的研究和阐明,只是着眼点有所不同。因此介绍现代哲学必须知晓分析哲学。

分析哲学家往往认为科学问题是事实问题,科学研究一刻也离不开语言,而哲学问题本身就是语言问题,或者可以归结为语言问题。他们所关注的主要在于分析形式化语言或日常语言,但其中又有不同的侧重点。一种是把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看作对各种不同语言或谈论的分析和阐明,如对宗教、伦理和科学的谈论等等。这样,哲学谈论就是对谈论的谈论,是属于第二层次的、使用元语言的谈论。对象语言和元语言只有在人工语言或形式化语言中,才能被明确区分出来。持这种看法的哲学家认为,日常语言有许多缺陷,无论分析那一种谈论,都必须或应当构造一个形式语言系统,代替那些实际上被使用的语言,只有这样才能够阐明该谈论中出现的许多词、句的语义关系和逻辑关系。例如,在分析科学语言时,主要不是分析科学家实际使用的语言,而是分析那些经过合理重建的科学理论和观察报告等等。

另一些分析哲学家则致力于分析与日常语言中的哲学至关重要的词汇和语句,反对用人工语言代替日常语言。他们认为日常语言本身毫无问题,毛病主要出在对日常语言的误解。正是由于不懂日常语言的用法或使用不当,造成了奇怪的、难以解决的哲学问题。因此,只要对日常语言进行细致分析,阐明有关词、句的意义和用法,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使哲学困惑得到“治疗”。

在语言问题上,主要流行于欧洲大陆的结构主义和解释学与主要流行于英美国家的分析哲学有所不同,这些学派比分析哲学更注重语言分析,它们不只是分析语言,而且把一切现象,包括社会现象、心理现象甚至自然现象,都当作一种代码或符号系统,或者当作一个文本加以分析和解释。但是后结构主义(福柯、德里达)反对固定结构,认为意义由权力关系塑造且不断变化。例如“疯狂”在中世纪是神圣启示,现代却成了疾病——定义权掌握在权威手中。结构主义之后,德里达创立的解构主义专门“拆台”,揭露文本中的矛盾。比如“理性高于感性”这种对立,解构会问:没有感性哪来理性?它反对中心权威,关注被边缘化的声音,就像重读《灰姑娘》时追问:为什么必须靠王子拯救?为什么继母一定是坏人?它提醒我们,任何看似稳固的结论都可能隐藏偏见。或许根据时代变化,还会有新的哲学思想产生流行于一时,然后被人记住并运用,从而让哲学不断发展进步,在研究哲学时,都必须结合时代背景。

分析哲学的先驱和创始是弗雷格。分析哲学是伴随着弗雷格建立现代一阶逻辑而兴起的。分析哲学运动另一位更知名的领袖是罗素,他的摹状词理论可以称得上是分析哲学运动在现代逻辑地基上的第一块砖,也是分析哲学之“分析”——语言分析和逻辑分析的典范性理论。分析哲学运动的灵魂人物是维特根斯坦。他的两部著作《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分别开创了分析哲学的两大基本研究向度:人工语言研究向度和日常语言研究向度。

分析哲学的领军人物维特根斯坦(1889年4月26日—1951年4月29日,其成就是可以与康德媲美,现代哲学影响最大的哲学家)认为:哲学就是分析,这个新的方法的基本点是:

1、分析哲学家的惯用方法是把哲学问题变换为语言学的或语法学的术语。在分析哲学看来,思想是用语言来表达的,因此,变换语言形式是讨论哲学问题的最好办法,只有通过研究语言形式,才能讨论概念和实在的问题。

2、在分析哲学家们看来,传统哲学的似是而非问题,包括维特根斯坦所指出的形而上学起源于我们使用语言的实际方式对我们的思想的不幸影响,也就是说,哲学问题在本质上就是语言问题。

3、尽管分析哲学家们,如摩尔、罗素、维特根斯坦,艾耶尔、威斯登等等,对语言如何造成对思想的不幸影响,以及如何解决语言混乱有着各自不同的方案和动机,但他们都共同地企图通过语言分析的方法,使全部似是而非的哲学问题的本质得到揭示,它们的无意义性得到显现,从而使思想按照正确的语言方案,通达真确的命题和事实。

4、哲学的本质和原则就是语言的界限和游戏。这是维特根斯坦分析哲学的思想核心。在维特根斯坦看来,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我们不能超出语言的界限,思想我们不能思想的东西,说我们不能说的东西。我们可以从语言游戏的逻辑结构,推论出世界的结构,实在的结构,以及历史的结构。

在维特根斯坦身上,我们既看到了康德的渊源,又看到了黑格尔的影子。康德提出了“认识的界限”,以及认识的知性的和理性的先验方式,维特根斯坦则提出了语言的界限和语言游戏的规则;康德把心灵规律赋予了自然,维特根斯坦则把语言规律赋予了哲学。黑格尔把康德的心灵规律转换为世界逻辑,维特根斯坦则把语言规律转换为了世界和实在的结构。

从以上诸点中,可看出,分析哲学究其根本,是试图以一种新的哲学方法,即语言分析的方法重建哲学,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哲学,赋予哲学新的本质和任务,即,通过语言分析,解决我们在语言使用上的混乱,消除思想对语言界限的背反,澄清全部似是而非的哲学问题,包括种种哲学悖论,形而上学的重要胡说,等等,从而使我们的思想在语言分析这个新的形而上学的哲学基础上得到归真。

分析哲学揭示了语言对思想的重大影响,以及语言与思想的不可分割的关系,特别是语言对世界,对实在的关联。这里就包含了一种革命性的东西,就是以语言和语言使用方式的创新,营造新的思想、建构新的世界和实在。当代,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的发展,人们使用的语言和语言方式的变化,例如,网络语言,网络论坛、网络博客、短消息,人肉搜索等等的出现,新的语言和语言使用方式的变化正在缓慢地、广泛地、持久地、决然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这种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将给我们的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活方式带来重大的革命性的影响和变迁,deepseek的大语言模型算法就是最直接的证明。

PS:维特根斯坦二十年代初在哲学界开始崭露头角。早年他曾受罗素的影响而成为逻辑经验主义的先驱之一,后来他脱离了该哲学流派而成为日常语言哲学的主要代表。逻辑经验主义又称“逻辑实证主义”。现代西方最有影响的哲学思潮之一。逻辑经验主义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以马赫、彭加勒为思想先驱,借助于当时物理学革命的推动,由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等人开创。以维也纳学派为中心的逻辑经验主义运动,作为第一个完整的科学哲学体系,标志着现代科学哲学的诞生。逻辑经验主义以可实证性原则作为意义标准来排除形而上学,把科学哲学归结为以数理逻辑的方法对科学理论的结构作静态的逻辑分析,并致力于逻辑重建,在数十年内成为科学哲学中公认的正统观点。主要代表人物有石里克、卡尔纳普、亨普尔、赖辛巴赫等。其基本特征是把数理逻辑方法与传统的实证主义、经验主义结合起来,主要目标是取消“形而上学”和建立一种科学哲学。逻辑实证主义认为有意义的命题只有两类:一类是经验科学命题,可以由经验证实;一类是形式科学(数学和逻辑)命题,可以通过逻辑演算检验。经验证实原则是逻辑经验主义的基石,它可表述为:除逻辑命题(分析命题)外,任何命题只有表述经验、能被证实或证伪才有意义。“形而上学”问题,既不是分析命题,也不是经验命题,因而是毫无意义可言的“虚假问题”,应当从科学中清洗出去。形而上学问题的产生是“乱用语言”所致,因此消除它的方法是语言逻辑分析方法。逻辑实证主义声称要把哲学从形而上学中解放出来,把提供一种语言逻辑分析的方法,阐明概念和命题、特别是科学命题的意义,作为自己哲学的任务。从逻辑经验主义在几十年的时间又演化了以下科学哲学,现在给大家简单描述下。

批判理性主义20世纪40年代后,科学哲学又在批评和反对逻辑经验主义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发展。波普提出批判理性主义(又称伪证主义,反对建立在归纳主义方法论基础上的可证实性原则,代之以可证伪性原则,提出以知识增长的动态模式为研究中心,认为科学进步的主要机制是批判,但仍致力于追求普遍有效的方法论原则,主要代表波普尔。

(PS:说到批判理论必须提到同时代的法兰克福学派,大家不能搞混了。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主张通过批判与反思来获取知识,而非通过确证或绝对的证明。他反对传统哲学中通过观察归纳出普遍结论的方法,认为归纳法在逻辑上无法保证结论的可靠性。波普尔提出科学理论的核心在于其“可证伪性”,即一个理论只有能够被经验反驳时,才算得上是科学的。法兰克福学派从马克思主义等视角出发(法兰克福学派是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的一群社会科学学者、哲学家、文化批评家所组成的学术社群。其代表人有:霍克海默、本雅明、哈贝马斯霍耐特都是其成员核心人物)),研究和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文化危机和现代西方文明。该学派强调对工具理性的批判,认为工具理性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和理性观念演变的最新结果,是造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单面性的根源。法兰克福学派致力于对工具理性的批判,并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批判理性观,强调理性的批判否定精神和人的自由。

历史主义: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以汉森、库恩费耶阿本德和图尔明等为代表的历史主义思潮,揭露了逻辑主义的根本缺陷。认为它严格区分发现的范围和辩护的范围,单纯研究科学活动的成果——科学理论,置科学活动的研究于不顾,不符合科学的历史和实际。批判理性主义以可证伪性为分界标准,完全否认归纳的作用,并提倡不断革命,否认了科学传统及发展中的连续性等,也难以与科学实际相一致。历史主义的产生,形成了对逻辑经验主义的最大冲击,标志着现代科学哲学从逻辑主义转向历史主义的发展趋势。但是历史主义存在过于重视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来揭示历史的真相和意义,强调历史的独特性和不可重复性,陷入了片面性及相对历史主义的境地。而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采用辩证法和阶级分析法,关注经济关系与阶级斗争,尊重历史的发展规律,强调历史的继承性与发展性,认为历史是一个没有终点的发展过程,绝不会“终结”于某个“未来阶段,通过科学总结自然界规律和人类社会实践经验,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因此历史唯物主义比历史主义就高明了很多。

科学实在论科学实在论是古典实在论的一种延续和发展,同时又是作为当代科学哲学中逻辑实证主义的对立面而产生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塞拉斯、夏佩尔、普特南。他们对逻辑实证主义、波普尔哲学、历史主义的思想都持批判态度。其核心思想是:认为科学理论描述的不可观察实体(如电子、DNA、引力波等)具有独立于人类认知的客观实在性,即使这些实体无法直接观察,其存在性不依赖于科学家的主观感知或理论构建。主张科学理论不仅是解释现象的工具,更是对客观现实的近似真实描述。承认科学理论的渐进性,认为科学进步是逐步逼近真理的过程。主张"科学的发展是发现而非发明",强调理论实体在科学史中的连续性。与反实在论的核心分歧在于:实在论者既承认科学理论的可错性,又坚持其本体论承诺;反实在论者则仅承认理论在可观察层面的有效性,拒绝延伸至不可观察领域。

实用主义实用主义是美国盛行的思想,实用主义的特点在于,把实证主义功利化,强调生活、行动和效果,经验和实在归结为行动的效果,知识归结为行动的工具,真理归结为有用、效用、或行动的成功。实用主义的要义体现在皮尔士(1839年9月10日-1914年4月19日、实用主义创始人)所表述的这一观点中:认识的任务,是认识行动的效果,从而为行动提供信念(思维的唯一职能在于确立信念)。实用主义认为真理的标准是“是否有用”。詹姆斯说真理像钞票,有“现金价值”才能流通;杜威把思想比作工具,解决问题才叫好工具。例如,判断某教育方法是否“正确”,要看它是否真能培养出独立思考的学生。它反对空谈抽象理论,主张从实际效果出发,影响了美国教育、法律等现实领域。 理查德·罗蒂等人继承实用主义,称为:“新实用主义”但更强调语言和文化对真理的塑造。他们认为“地球是圆的”之所以成立,不是因为绝对正确,而是科学共同体都认可它。真理像社交圈里的共识,会随时代改变——就像过去说“天圆地方”也没人反对。它主张哲学应促进对话,而不是寻找终极答案。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