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发型,我一直比较在意,感觉发型比衣服更重要,发型设计与修剪得好不好,对一个人的形象影响很大。传统与时尚、沉稳与活跃、年轻与老态等等,差别往往就在几剪刀之间。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直至2016年进驻扬州宝应参与建设盐城新水源地与引水工程,前后二十余年我都在同一个理发师手上理发,实可谓“忠贞不渝、始终如一”,自我感觉发型也一直保持得不错。
此后是一个转折点。在宝应氾水小镇近一年时间,需要理发时就和团队伙伴们一起去了当地的理发室。引水使命完成回到大丰后,理发就近选择了小区门口的一家店,同样相对固定在店长和小L两个理发师手上。有时候也去原来的店看看,和理发师聊聊。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心中并无什么愧疚的感觉。
最近两次理发,因为自己有点急,不愿久等,直接由两位没剪过的理发师剪了,结果如一句歌词“每一次发现都是新感觉”,我稍微调整一下,便是“每一次理发都有新感觉”。
头一次,是在家门口的店,也就是我理了五年的这家,只是因为正常给我剪的两位师傅都正忙着且要等较长时间,我就选了另一位有空的。剪个头发而已,何必那么固执与呆板呢。
“两鬓较直地向上,但不要贴着头皮;上面的头发剪稍短一点。总体上不要有新剪的感觉。”因为头一次请这位师傅剪,我需交代清楚。同时心想,在这儿剪了已五年了,店长和小L给我剪的时候,其他理发师也都在,能够看得见的。况且,当地人知道,这家店理发水平总体较高,属于“模范店”、“放心店”之类。
剪完以后,我戴上眼镜对着镜子好好看了一下,“哦!有了新感觉!基本不是我原来的发型。”我心里咯噔一下。两鬓推得偏高了点,然后斜斜地向外,角度有点陡。像什么呢?像一把折扇,当然是折扇的上半部分,好在扇子打开的面也不是很大。
“这次剪得……两鬓推的线条有点怪怪的。”刚到家,老婆就对我说。
“是的,店长和小L都忙着,我不想等太久,就请了其他师傅给剪了。”我站到镜子前,拿了把梳子,尽量将两鬓往里压,不要有小时候在电影上看到的“地主儿子”的感觉。
就这样捱了两天,到底没忍住,第三天利用中午的时间到店里,请那位师傅给重新修了一下,将两鬓向外突出的部分修薄、修平了些。
“你自己说不要有新剪的感觉的。”理发师对我解释。“可现在看得出是新剪的了。”他又补充了一句。
“嗯、嗯……可能我自己没说清楚。”我迟疑了一下,没多说。也不必太计较,发如韭,剪复生。这不又修过了吗?看上去已经比较顺眼了。
转眼又十多天过去了。昨晚参加一个活动回到家时八点半左右,我决定去理个发。没多久区里将开“两会”,到时候头发不长不短,刚刚好。
然而,可能因为天气严寒,店已早早关了门。“到附近另一个店去看看。”我可不愿再等待。想到就要做到,不知这禀性究竟属于优点还是缺点。
运气还真不错,另一家店亮着灯。走进去,有人正在理发呢。理发师是一个小年轻,个子较高,长得蛮帅的。
等别人理好,我头也刚刚洗好了。
“怎么剪!”帅哥问我。
“稍修一下。两鬓不要推太高,薄薄的、直直地上去。上面头发也稍剪短些。”我把语速尽量放慢,努力表达清楚,也算吸取了上次教训。
“十多天后,我需要参加一个比较重要、比较严肃的活动,到时候头发最好看不出新剪的,不要有突兀感。”我又补充了一下。叮嘱到这个程度,应该没什么好担心的了。
过程中,当帅哥理发师用推剪麻利地从下往上、从边上往中间一剪剪推着,我看见厚厚的头发往下落时,知道这次一定又有了新感觉,已然不是我要的效果了。因为头发本就不长,一下子剪掉这么多……
果然,“折扇”变成了“鸭蛋”,一头大变成了两头尖;两鬓推得高高的,露出了白白的头皮……“地主儿子”转眼之间成了“摆地摊”的。
“哭笑不得”,应该是我当时的心情。但赶紧再次自我安慰:发如韭,剪复生!剪得短,省钱。
留以前的发型,有人说我像陈道明;现在剪成这样,脸显得比较大,应该会有人说我像陈建斌了吧。总之像明星,处女座AB血型的人很自恋的,哈哈~~
话说到这儿似乎可以结束了,但我对这一现象做了些分析与思考,并结合另外一些问题做点阐发。虽然不一定精准,但应该有一定道理。
为什么有些理发师剪不出顾客期待的发型或者说剪出的结果跟顾客所想要的大相径庭呢?可能有人要说是技术问题,通俗地说就是“手艺不过关”,可我真不认为这是技术问题,能在这些档次不算低且连续经营了多年的理发店呆下来的理发师,技术应该不成问题。
个人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缺少敬业精神,尚没有认识到发型对于一个人的外在形象有多么重大影响;另一个原因是他们没有真正以顾客为中心,而是在按自己的习惯与特长做事。
一个理发师,如果特别敬业,那么对于出现误差哪怕是轻微失误都会看得特别重,因此在动剪刀之前一定会认真聆听、领悟顾客的要求,在剪的过程中也会及时询问和交流,决不会轻易“哗哗哗、哗哗哗……”随心所欲地剪,更不会按自己的习惯给众多顾客剪出“千人一面”的发型。
其实不仅理发,人与人之间交往也需要更多考虑别人的感受,而不能总以自我为中心。
举个例子,我姐姐虽然大半辈子都当了纺织工人,但她无私心、不贪心,心中常常装着别人,所以与家人以及其他人始终相处得特别好,我们都很喜欢她。一次,在北方一个大城市国有企业任高管的弟弟回来时,给了姐姐三千元的红包。姐姐万般推辞,还包了个红包给小侄儿也就是弟弟的儿子。最后拗不过弟弟的坚持,留下两千块,可姐姐却因此不安甚至失眠了好几天。她就是这样,从不愿占别人一点便宜。
再比如有个文友,我们都挺熟,有时也会小聚。她饱读诗书,时常给我们一群文友写书评或者文章评论,写得特别好,有些书评都登上了大型文学期刊。但在我们点赞她的文章后,她都会一一诚恳表示感谢,她的付出与得到可以说严重不对等。所以我们当地的作协主席很欣赏她,有活动也常常通知她参加。她总是将别人看得很重,却把自己看得很轻。
可有些朋友就不是这样。
比如,过去我偶尔在《全民K歌》平台唱歌,有少数歌友也是生活中的熟人,歌唱得不怎么样,对在平台互动却兴趣浓厚,有时简直没完没了,而且我们这些熟人好像非得照顾其情绪不可,非得显示彼此很默契地捧着,实在太以自我为中心了。最终,弄得不欢而散,熟人硬生生给搞成了陌路。
在“美篇”和“简书”平台上也会遇上类似问题。有时在平台相遇文友,感觉就是“人逢知己”、“相见恨晚”,于是激情满怀,热情如火,纷纷点赞、评论或留言等等。可是,我们也需要注意别走进了误区,如果我们欣赏对方甚至有些狂热,可别盲目要求对方“参照执行”;如果对方没有对等的回复、回馈,我们也别感到不平甚至愤怒。否则,就显得可笑了,难道想为“贻笑大方”增添注解吗?
网络是虚拟的,人却是真实的,坦诚、无私、睿智才能相互欣赏与支持,才能走得远;而功利、自我、偏执只能产生压力,令人敬而远之。有的人,若水般清澈、柔和;有的人,如过山车一样忽上忽下、忽冷忽热。有的人,走着走着,近了;有的人,走着走着,远了。
微友、简友、歌友等等各类友友相处与交流,无论作为当事人还是观众,我乐见“欣赏你”、“遇见你”、“先生”或“哥们”等表达,而不太赞同“喜欢你”、“梦见你”乃至“亲爱的”等等表示。有些话语会令人倍感轻松、亲切、愉悦;有些词句则会让人感觉意外、沉重甚至窘迫。当然,熟悉的朋友之间互相调侃、打趣那是另一回事,我们也不是从远古穿越过来的人。
理发、K歌、写文;亲情、友情、爱情;他人、彼此、自我……怎样对待与相处,愿我们从舒婷的《致橡树》中受到启发——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
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