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之80302
【原文】《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白话】要小心谨慎啊,就像站在深深的悬崖边,一不小心就会掉下万丈深渊;就像走在薄薄的冰面上,稍不谨慎,就会冰面碎裂落入冰冷的水中。
【思考之一】君子修道为什么要“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曾子临终,让弟子们看看他的手和脚,是为了告诉弟子们“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孝道,那么他引用《诗经》“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又是要告诉弟子们什么呢?
曾子引《诗经》这句话是说自己修道的内心状态,从守护身体到立身行道,他是如此的小心谨慎,生怕自己稍不注意损伤了身体,损伤了德行,让父母担心、让父母蒙羞。
这是一种什么状态?这就是《中庸》所说的“戒慎恐惧”,“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君子在自己(也包括别人、所有人)看不见、听不到的地方也要心存敬畏之心,小心自己的言行。
也许有人会说,“这样小心翼翼,胆战心惊的活着多累啊,一点都不洒脱。”这样的问题,几百年前就有人问过王阳明,阳明先生这样回答:“夫君子之所谓敬畏者,非有所恐惧忧患之谓也,乃戒慎不睹,恐惧不闻之谓耳。君子之所谓洒落者,非旷荡放逸,纵情肆意之谓也,乃其心体不累于欲,无入而不自得之谓耳。”
君子所敬畏的,并不是担心自己的私欲得失,比如职位升迁、股市大跌、减肥失败什么的;君子所敬畏的是自己没有看见、没有听清,不了解道,处于无明之中。试想一个盲人开车、一个聋子唱歌会是什么样子。我们一般都认为自己看得见、听得着,可是我们看得见、听得清自己的内心了吗?对照圣贤的教诲,我们会发现自己内心的无明,我们的内心经常被私欲所蒙蔽,被惯性惰性所左右,所以常常烦恼苦恼、患得患失,不能安乐。
君子的洒脱不是放荡不羁,纵情肆欲,那种看似潇洒、纵情声色的人,不过是欲望的奴隶。君子的洒脱是内心不被物欲所累,不论面对顺境、逆境,都能安心于道,自在坦荡。这种君子的洒脱正是戒慎恐惧的修炼才能得到的。
设想一下,如果自己在临深渊、履薄冰时,内心会是什么状态呢?一般人肯定十分恐惧,生怕一不小心就一命呜呼。恐惧都一样,不过表现就差别太多了。有的人因为恐惧,心中全是掉下去的念头,浑身发抖,不敢动弹;有的人虽然竭力控制,但还是患得患失,动作变形甚至僵硬;可也有人能够专心于脚下,觉察身边每一点情况,迈好脚下的每一步,以致于从容攀登绝壁,跨越险川。他们不是没有恐惧,正是因为恐惧,他们才会全神贯注在脚下的每一步,不让心念散乱在患得患失上。
君子在修道的路上,会时刻小心内心的无明,警惕内心的私欲,小心翼翼地守护自己内心的德行。像曾子每日三省其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每一天、每一刻都让自己的心安于仁德,不为私欲所累,所以才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朱镕基总理在1998年3月当选国务院总理的答记者招待会上,就曾引用这几句诗。当时还不理解,一个大国总理为什么要“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呢?读了这章《论语》,似乎明白了朱总理的谨慎正是他的洒脱!坦坦荡荡,光明磊落,全心全意为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思考之二】你对曾子临终教诲的感受是什么?
曾子的临终殷殷嘱咐,正是告诉弟子们,也告诉所有后来人:修学之道,要从“身体发肤不敢毁伤”的孝道开始,守护好自己内心的道,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一般小心翼翼,坚定不移,持之以恒,直到生命的终点。
人生虽然漫长,却也十分短暂。尤其是关键处,一失足而成终生后悔。“戒慎恐惧”不可一分一秒忘却,时时刻刻都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走好人生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