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今生
印象中【新媒体】这个概念大概在2015年开始兴起,而后越来越火,随之而来带来了相应的岗位需求以及大学新专业的兴起。那么如何理解这个‘新’字呢?顾名思义,先对比一下传统媒体,有电视广告如(央视、各省市地方卫视、综艺节目冠名、体育赛事、电视剧植入),有纸质传媒(如报纸、期刊、杂志),有声音类传媒(如广播、电台),有户外类媒体(如高速公路、楼宇、路牌灯箱、电梯、小区等)。这些媒体基本偏向于硬广形式,而人们的消费主观辨别意识薄弱(只要有打广告就是品牌),造就了企业相对‘单纯’的竞争模式,砸多少钱、基本就能收获多少效益。典型的如90几年到2000年这阶段,晋江鞋服品牌开创了晋江模式,包揽了央视五套(戏称晋江台)、高速路牌等广告,以央视砸广告→全国扩张门店(1000-5000家)→上市的模式,迅速崛起了安踏、361、特步等数十个上市企业。
2010年之后,随着数字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消费意识升级的兴起,演变出博客→微博→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社交电商等互联网媒体形式,这些媒体形式具有即时性、交互性、共享性、社群化流量池、用户群体年轻化、注重内容产出、广告转化性价比高的特点,甚至许多创业者通过新奇的内容运营,在新媒体上挖到了人生第一桶金,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比如各种网络红人、大V)。在这样的刺激之下,各行各业都摩肩擦掌都想在新媒体领域试试水,继而衍生了相关谋生手段与岗位职业。
发展速度
一种传播媒体普及5000万人,收音机用了38年,电视用了13年,互联网用了4年,微博只用了14个月,微信预计用了12个月, 上线433天达到1亿,上线2年达到3亿,创造所有PC互联网产品用户增长记录。
经过前几年的野蛮式生长,现在新媒体也逐步步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形态,大体分为内容创作、短视频、社交电商几个类别,接下去还会伴随人工智能、VR、AR等技术的持续进步而进行变化。
运营误区
许多企业喜欢跟风,看着新媒体运营的兴起也跟着做,但大多数都是在做资讯式的运营,比如注册一个公司的公众号,然后在公众号上发布公司资讯动态和一些枯燥的产品文章,每篇文章都是可怜的几十几百个,而且大多数都是自己员工转发产生的数据,新媒体反而成为许多企业的鸡肋工具(同行都玩新媒体,我不玩不行,做了效果又不好),做新媒体运营的时候容易有以下几个误区。
1、未做前期调研:许多人或企业的工作没有逻辑思维,未做分析喜欢抬手就干。在我看来,新媒体的本质是广告营销,先做好以下分析:产品是什么?受众是谁?提供什么价值?你的推广目标是什么?你的转化方法是什么?你的营销时间怎么分配?做好这些调研之后,再进行针对性的策略选择→内容创作→数据分析→营销转化。
2、单纯的内容运营:如我们前面提到,这是大多数企业都碰到的问题,纯粹的枯燥内容传播,阅读和转化数据低下,意义不大。而且迫于KPI考核的压力,许多微信运营官经常通过发放礼物、现金红包、付费推广等方式快速拉粉,但这样的粉丝并非精准粉丝,质量显而易见,而且很多时候只知拉粉,没有进行相应的持续性的内容运营来留粉,这样来得快去得也快。
3、只在单一的系统里运营:简单的来讲,就是微信公众号只在微信运营,微博号只在微博运营,抖音号只在抖音运营。其实各个新媒体平台都是互通的,本身就是一个矩阵式的媒体形式,许多企业仅在单一系统内运营宣传,个人的建议是以一两个平台为主归口,其他平台进行辅助导流,多渠道吸粉。
4、广告\分销惹人烦:广告无可厚非,但是频繁刷屏,或者硬广式推广,如同你去菜市场买菜,一位老婆婆一路拉着你的袖子说我家的黄瓜又脆又甜还要用,要买不要买不?经常会让粉丝拂袖而去(取关)。真正高明的广告应该是软着陆,可参考杜蕾斯。
核心理念
这里不讲操作技巧,网络上五花八门太多了,我讲讲新媒体运营的核心理念。
1、进行自身定位,择一而作。新媒体的形式太多了,企业需要认真的进行定位分析,择其一二即可,精耕细作,细水长流。
2、内容为王,作有品质的内容。内容营销之父乔丶普利兹在他的《兴趣变现》书中说:“兴趣是沟通的起点,价值是关系的依托”,只有让人产生兴趣的内容、社群、产品,才会帮助人们重新获取关系本质。好的内容才是持续性的生命力,好酒不怕巷子深,用户的消费意识觉醒,每个人都是火眼金睛,好的内容消费者自然而然愿意买单。
3、互动式体验:新媒体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交互性,吆喝式的运营价值输出较低,无法做良好的转化。永远从用户需求出发,和用户做朋友!培养用户的参与感至关重要的。
4、一个好汉三个帮:除了经营好用户关系,还需要经营好联盟关系,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自媒体文章底下都有自己的联盟好友,这些都能带来不错的用户转化。
5、生态思维:一个优秀的运营人不能只盯着产品、公众号、新媒体,而是要看到整个生态,对内要看到你的产品生态,是不是可以有更多的角色参与进来,输出内容、消化内容、变革内容。对外要看到你的竞品、行业上下游的产品、你所依附的平台现在以及五年十年后的状态。
以上是个人对新媒体运营的浅层理解,其中借鉴了部分作者的观点,欢迎同行者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