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写感悟、共成长(第20天)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直译出自杨伯峻《论语译注》: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说话做事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能分辨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不越出规矩”
理解感悟:
这段话算是孔子自剖,人生七十古来稀,更难得的是,这样的智慧老人跟我们反思,他一生中不同阶段的特点,非常有指导意义!
你的志向是什么?你什么时候定的?我扪心自问,好像从没有什么远大的目标。小时候,想着考上大学就好了,大学毕业后,觉得能够有份工作养活自己就好了。在志向这点上特别惭愧。现在开始写文章,也只是以前特别崇拜作家,觉得作家是非常厉害的人。之所以行动了,也并不是志向使然,而是我觉得应该努力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不要等以后,人生没有那么多以后!
或许,作为父母就是一个播种的人,把志向的种子播撒下去。培养她们的志向,不是希望她们成名成腕,而是希望她们能够找到兴趣所在,乐趣所在,人生使命所在!志向引领我们成长,志向越大,成就可能越大!
三十而立,立的是什么?我之前的理解是安身立命之本,能够在社会上自立更生!
而在南怀瑾《论语别裁》里,立就是不动,做人做事的道理不变了,确定这个人生非走这个路不可。用现在的话讲确定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实这样理解可能更恰当,一个人最终走向何方,过怎样的生活,真的跟三观息息相关!
四十不惑,是什么方面不惑呢?有些人会理解成四十岁就没有困惑了。我觉得人常常都会有惑,甚至到七十岁有困惑,也是正常的。我更倾向于把它理解为,不惑于外物。不被外界的事物所迷惑,坚定于自己内心的选择。或许我们三十时,是有方向,知识可能比较容易动摇;到四十了,真正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坚定追寻内心选择!确实三十岁左右的时候,我一直忙于工作,好像工作是最重要的事。快到四十了,越来越明白生命中,除了工作,还有很多重要的事,比如陪伴家人,教育孩子等等。
五十而知天命,我比较喜欢《樊登读论语》里的理解。知天命,不是认命,而是和天命和解的状态,能够与自己和解,安安稳稳地做自己该做的事,内心平和,不再与自己较劲,不再痛苦,不再怨天尤人。 我想这样的状态应该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接纳和臣服”。
六十而耳顺,耳顺有2种方向的理解,一种理解是:一听别人言语,便能分辨真假,判明是非。另一种理解是好话坏话都随人家说去,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生气。我觉得第一种理解需要智慧,第二种理解则需要是心胸和格局!或许也可以把两者联合起来,在这个年龄,有智慧明辨是非,有心胸格局包容他人!人生如果能够到达这样的境界,真的是何其难得!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用孟德斯鸠的话来说:自由并不意味着人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自由仅仅意味着在法律许可范围内做一切事情的权利(《论法的精神》)。自由之于人类,就像亮光之于眼睛空气之于肺腑爱情之于心灵(英格索尔)。对自由的追求,应该是我们自始至终的本能。因此在不逾距的情况下,什么是自由呢?
康德曾说,自由不是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你想不干什么就不干什么”。我想这应该就是龙应台写给儿子安德烈那段话,那么让人感同身受的原因。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以上看起来好像是不同年龄阶段需要的修炼。在我看来,这些因素,是成就我们美好人生的捷径,在未来的日子里,应该在这些维度上不断精进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