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翻转学习到6:50才结束,老师前面讲的内容没听到,好在还有5天就完结了。
1、女儿初二下学期得抑郁症,和老师同学都无法正常交流,整天低着头不说话,治疗后稍微好点,后转学到县城,考上了高中,目前在家没上学。去年自己也很焦虑,服了半年中药才好转。
李老师问了妈妈原生家庭情况、和老公关系如何?
妈妈:父母关系不好,母亲总骂父亲,父亲基本不反抗,感觉父亲很受气,活得不容易,与母亲总是亲近不起来。
和老公关系一般,他嫌自己不会关心他,说话太强势,活得像女汉子。
李老师:孩子抑郁了几年都没有好转,深层原因和妈妈的状态有关系。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妈妈要从和原生家庭的纠结中走出来,自己活得开心快乐,多一点柔软和圆融,搞好和老公的关系,孩子慢慢会好起来。目前先别管女儿的事,先把自己活好再说其他。
李老师帮妈妈做了适当的引导,梳理了一下和父母、老公的关系,结束后妈妈说感觉舒服了很多,双肩放松,没有那么沉重了。看她的面部表情,比刚连麦时柔和很多,不再绷得那么紧了。
她已在第五期训练营里学习,相信会有更多收获,祝福她和女儿!
2、女儿读初二,最近2周没去学校,状态很不好,没有动力,如何引导孩子?
老师:是否了解孩子不去学校的原因?
妈妈:问了,女儿说没什么事,就是学习跟不上,不想多聊。自己也学习了好几年,学完就是不会用,感觉内在力量不足,可能也会影响到孩子。
建议:1)学习的目的是先改变提高自己,而不是为了搞定孩子;
2)学会回应孩子,多理解共情孩子的感受,夸夸贴写起来;
3)提升自己的内在力量,以成人的状态面对孩子。
这位妈妈的问题是刘老师解答的,李老师去上课了。
这是个单亲妈妈,独自扶养孩子很多年。她的脸上写满了“沧桑”,可能过得挺不容易。她说话的声音有点小,内心无力时,她还会哭着去向女儿索取“抱抱”。自己也意识到这种“小孩”状态会让孩子有压力,还得照顾妈妈的情绪。
如果李老师来解答她的提问,会和刘老师不一样。估计李老师可能会问离婚原因、原生家庭情况、孩子的成长经历等关键问题,找到深层的根源后给些建议。
刘老师几乎不问比较深的问题,经常在认知层面和观念上引导连麦的家长思考觉察,给出一些调整和改变的建议,很是温和亲切。相比之下,我还是更喜欢李老师答疑的深刻和力度。
第一位妈妈外在看着很有力量,其实内心力量不足,女儿抑郁严重时她把自己也整焦虑了,吃了好几个月中药才缓过来。力量不足的原因是原生家庭带给她的影响,内在有纠结,导致夫妻关系也不够好。
第二位妈妈脸上写着“沧桑”,看起来有点焦虑,说话声音小而无力,她自己也觉得力量不足。无力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