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会有一件事让你瞬间长大,也总会有一个人让你泪如雨下。
你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扩展它的宽度;你不能改变天气,但你可以左右自己的心情;你不可以控制环境,但你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人生会遇到的所有难题,都源于我们要面对的三大制约。其中第一条,就是我们必须生活在这个小小的地球表面,此外别无他所。
也就是说,人类的生活依赖于地球的给予,同时也受到它的制约,并且相比于地球其它生物,人类在体能和体格上并不是最好的。
与负面情绪· 和解
开心愉悦的积极情绪就是好的,伤心痛苦的消极情绪就是不好的,这是很多人对情绪抱持的一种态度。
这样的信念,也让人们在面对“痛苦、悲伤、愤怒、失望”等负面情绪时,产生最常见的两种应对方式。
要么抗拒它,通过对外发泄这些情绪,或是责怪其他人;要么压抑它,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逃避负面感受,有人习惯烦了就去抽烟、喝酒逃避痛苦。
长此以往,人慢慢地会变成自己情绪的奴隶,而不是情绪的主人,失去幸福生活的主动权。面对负面情绪,如何与它和解,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改变对情绪的认知和态度
如果你始终认为负面情绪是不好的,它会伤害自己,自然而然,你就会想方设法去避免它,但这是真的吗?
美国顶尖身心灵导师丹·米尔曼说过:“情绪就像天气一样自然,是自然现象,有时是恐惧,有时是忧伤或愤怒。情绪并不是问题所在,关键在于如何将情绪的能量转化为积极的行动。”
因此,情绪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它只是一种能量,至于会不会变成问题,关键取决于将情绪能量导向哪里。
如果不愿意接受它,它就会变成破坏性的能量,要么攻击别人,要么攻击自己。只有当你愿意觉知它、理解它、接纳它,然后不做评判,就像站在岸上看河中流淌的水一样,你才不会被情绪掌控。
此时,你才真正地与负面情绪和解,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很多时候我们总希望生活能朝着自己的预设发展,什么事情都能按部就班,在自己的掌控之下,但生活总会有一些“出乎意料”。
某天上班,没赶上要坐的那班地铁,懊悔自己不该耽误时间;最近回家的路在施工,要绕路要早起,担心上班迟到;今天下雨没带伞,责怪自己没有看天气预报;疫情又来了,害怕自己会不会被感染等等。
这些都是生活中时不时会出现的“意外”,并且很大部分不受个人的控制。在面对这些时,很多时候人的第一反应要么是责怪自己,为什么这点事都做不好;要么怪天怪地怪其他人。
难道我们真的可以“掌控一切”吗?事情都可以如我们所愿吗?
显然人是做不到的。
但是,内心的愿望却往往如此,希望一切顺遂,一切如愿以偿,一切都能往既定方向发展。
如果生活中出现了不合心意的“小插曲”、“小意外”,你总是会责怪自己哪里没有做好,觉得自己很没用等等,这也表明你无法与自己的生活和解,过度高估自己掌控生活的能力,忽略作为人本身的限制。
当意识到人类的肉体有多么脆弱、人类的生活环境有多少限制,我们也会愿意抱着更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自己,接纳生活中偶然的不顺和苦恼,达成自己与生活本身的和解。
《道德经·第十三章》中讲:“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我还会有什么祸患呢?
人生在世,祸福相依,孰多孰少,不可得知,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是真实存在的个体,因为我们有身体。
因此,为了治理天下而爱惜自己的,天下就可以托付他。爱惜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
由此可见,自身是一切的基础。身体为我们带来福与患,而其中的权衡关系需要自身妥善处理。
如果没有自身的牵绊,哪还会有什么担忧,痛苦与烦恼。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有形的事物提供使用上的方法,而无形的东西,即思想才是发挥着作用的那个。
所谓自身的牵绊其实就是自己与自己的角斗。真正快乐的人,都是懂得放过自己的人。
偏执并不能尽善尽美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中讲:“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
声名与生命相比,哪一个更为亲近?生命与货利相比,哪一个更重要?
被誉为“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楚霸王项羽,就是因为不肯放过自己,一昧偏执,以致于最终了结自己。
项羽,贵为楚国名将世家,是项燕后人,出身高贵,从小任性,导致性格刚愎自用。
项羽虽为一介武夫,颇具粗俗与盲目,但是无法掩盖其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的决心与在战场杀敌的神勇身影。
彭城之战中,项羽以4万精兵大败汉军56万军队,其作战能力毋庸置疑。
屡战屡胜的项羽,早已把江东父老的期盼当做自己的使命。
楚汉之战,项羽被汉军围困乌江,自知成败已定。纵然自己水性极佳,江上又有小船停靠,凭他的能力,若想逃出,也并无不可。但是项羽选择自刎于江边,没有给自己留下一丝后路。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宁死不肯过江东,其实只是因为他觉得内疚,自己率领的士兵大多是江东故乡人,大家都是因为信任自己,才把性命交在自己手上。
如今身边只剩二十来人,莫说夺取政权,就连性命都无法保全。
一向自负高傲又顺风顺水的项羽认为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更是过不了自己这一关,接受不了这个现实,尤其对方还是从来都看不起的刘邦。
他对自己失望了,他不愿再给自己东山再起的机会,他接受了现实,于是选择了结束。
正如那句话“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爱自己,才是对自己最大的成全,也是对生命最好的回报。
一昧的偏执,往往会将自己的救赎越埋越深。
宽容也绝非靡靡不前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中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能了解,认识别人才叫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叫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战胜自己的弱点才是刚强。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一直是千古帝王奉行的准则。正因严于律己,所以不允许自己有任何决策上的失误,此乃帝王的威严。
千古大帝唐太宗,素以知人善用,广纳谏言著称。其中当属魏征谏言最多,据统计,足有二百多次,这也就意味着,魏征有二百多次对唐太宗提出过反对意见。
尽管如此,他仍旧会虚心接纳谏言。
唐太宗每次都会把自己确定的封官赐爵的名单列好,然后对大臣说,看到有不合适的,提出来修改。
看似一次次接纳群臣建议,实则也是一次次在否定自己的决定。
不妒贤嫉能,用人之长处,一直是唐太宗最引以为傲的能力,然而有一次,他却因为自己的盛怒,杀了忠臣,追悔不已。
贞观二年,张蕴古凭借《大宝箴》中卓越的政见被提拔至中央,担任大理寺丞。
任职期间审理了一个叫李好德的造反案件,由于此人为神经病,故以轻判。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张蕴古与李好德同桌而食,刚好被时任治书侍御史的权万纪看到,因此权万纪上书举报张蕴古。
唐太宗得知后盛怒不已,果断下令将其处斩。事后在房玄龄口中才得知自己冤枉了忠心耿耿的张蕴古,后悔不已。
这件事后,唐太宗痛定思痛,下令凡有死刑,虽令即决,皆须五覆奏。
因此产生了最早的死刑复核制度,并至今还在用。
唐太宗在此事之后,也变得更加严谨。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纵然一世英名的唐太宗都如此。但是他并没有执拗于自己的过错,反而深刻反思,宽容自己,从而建立更好的统治。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中讲:“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狂风刮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是谁造成这样的情形呢?天地。天地造成的情形都不能长久,更何况是人的那点力量?
一切都应顺应自然,对待自己亦如此。所有的激进,最终都将背道而驰。
生活本来没有那么沉重,一味地与自己较劲,只会作茧自缚。
一个人的成熟,往往是从懂得自我反省开始。
持而盈久,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剑不够锋利,但是用着舒服就行,为了达到极致锋利的效果一直打磨,虽然足够锋利,但是很容易卷刃。
凡事留余地,不要走极端,不求极致,只求刚好。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平坦的路,好像总会有些不平。
当学会真正的内心和解,才会让自己内心淡然、宁静富足。只有放下心中的包袱,才会轻松愉快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