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译文: 子夏问:“《诗经》里说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说的是什么意思?”孔子说:“先有洁白的宣纸,然后才能绘画。”子夏问:“先有温饱,再谈礼法吗?”孔子说:“子夏,你启发了我,我可以开始同你谈论《诗经》了!”
子夏:姓卜,名商
解读:1、子夏觉得《诗经》中不会无缘无故地出现这句赞美女孩子的诗歌。这反应出子夏勤于思考问题。
孔子给出的答案是:“绘事后素”。本意是想说要先有好的底子,才能画出好看的人和画。我觉得也是告诉我们:
(1)做任何事都要打好基础,才能一点点进步;没有好的基础,即便是再锦上添花,也都是徒劳的、混乱的、不牢固不长久的。
(2)从子夏的回答里,也让我觉得这四个字也可以告诉我们,解决问题要一步步来,先要解决基本问题,再延伸。就如子夏说的,人们连饭都吃不饱,你让他们饿着肚子学习“礼”那谁又能学的了呢。只有先让人们解决温饱问题,才能去学习“礼乐”。
就如一个国家,如果国家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饥饿难耐,那又有谁去有时间、精力去种地、生产、研发呢。
2、子夏能够举一反三,由赞美女孩子的诗歌想到人们问题。再一次点明了“温故而知新”的重要性。我们学习不能只会复述别人的话,像个机器一样学习、干活。要学会举一反三,能想到将一个知识应用到更多的地方。
3.9: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译文: 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清楚,杞国现有的礼是不能再现其盛况的;商朝的礼,我能说清楚,宋国现有的礼是不能再现其盛况的。我现在无法证明,是由于文献不足,否则我就能证明了。”
解读:杞国:安置夏朝的贵族的地方; 宋国:安置殷朝贵族的地方。
1、孔子感叹,这两朝的风俗都没有更好的延续传承下来,樊登老师认为这表现了孔子对当时礼崩乐坏之状的感慨,认为自己所在的时代已经失去了对过去的传承。
2、其实要是细想想,我们当代何尝不是呢。现在太多中华传统文化都在渐渐流失殆尽。我们学会过洋节而忽视中国传统节日;因为怕辛苦怕吃苦,很多传统工艺要失传;从小就要学习英语背英语,又有多少孩子背过《三字经》《百家姓》;又有多少孩子会用毛笔写字。尤其是毛笔字。
就拿我闺女来说,学校是发了毛笔字教材的,可惜只是发了,却从来没上过,没讲过。真的太浪费了。也怨我自己,原以为双方老人都会写,就没必要去外面学了,大大跟老人学。岂不知,老人宠着惯着,孩子不听话,结果也没学成。我也要自我检讨啊!真的都快要把老祖宗的东西丢干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