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买了点心,刚放到桌子上,孩子就开心地拿起就吃。我告诉他要先拿给奶奶和妈妈,然后再自己吃。孩子听了,赶紧用手捂住。
我告诉他,东西是我买的,如果不给我吃,以后我再也不给他买了。他这才不情愿地拿了一块给我。我告诉他婆婆是家里最年长的人,应该先给她。
我让他拿一块给婆婆,孩子不大舍得。后来在我的耐心劝导之下,他终于拿着去给了婆婆。
婆婆却不要,还说都留给儿子吃。儿子一听正中下怀,兴奋地朝我喊着“奶奶不吃”。
我知道婆婆也喜欢吃这点心,但是她心疼孩子,不舍得吃而已。我告诉婆婆一定得拿着。我说如果家长把好吃的都不舍得吃,都让给孩子,孩子又怎么能学会分享、学会不自私,又怎么懂得要尊敬长辈呢?
如果从小不让他懂得这些,长大了他也不会自然而然地去孝敬父母和其他长辈。因为他已经习惯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习惯了好东西都要自己留着。
婆婆这才要了孩子给的点心,愉快地吃起来。
这样几次以后,后来我再买好吃的回家,孩子虽然没办法克制自己先吃,但是起码他吃的时候,也会分别拿给婆婆和我,而不是霸道地独自享用。
我在刷一家人的鞋。儿子凑上来说自己也要刷鞋。我知道他还小什么都不会,只是想借机玩水,就把他赶开了。
可是没过一会儿他又来了。这下我没有再赶他走。我想倘若我不给他玩水,他也会偷着玩的,还不如趁这个机会教他刷鞋,顺便也满足了他玩水的愿望。
于是我拿一把小鞋刷,教他刷自己的鞋。小家伙虽然有兴趣,但是的确刷得不好,还把水都弄出来了。
我耐心地教他怎么做,他最后竟然把自己的鞋子上大部分的污垢都刷掉了。我用夸张的语气和表情表扬他,他很开心,说以后还要跟妈妈一起刷鞋。
我从生活中的这件小事想到了工作中我与家长沟通时家长反映的问题。
上学期我接手了一个初二的差班做班主任,班里多数都是“双差生”。于是我为了对他们多一些了解,更好地教育他们,抽空跟所有的家长都聊了一遍。
我在跟家长沟通时会尽量说一说孩子身上的亮点。有的表现特别差的,一时找不到闪光点,平时我就多注意观察,也跟科任老师和同学了解一下ta的日常表现,找到以后再给家长打电话。
我也会跟家长了解一下孩子在家的表现。很多家长一提起自己的孩子全是怨言,让说说优点,有的想了一会儿终于能想起来一两条,有的就干脆直接说一身的缺点,没有优点。我自然劝说家长平时要多观察孩子,发现做得好的地方及时表扬和鼓励,并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优点。
绝大多数家长都在抱怨自家孩子特别懒,不仅懒得学习,成绩很差,而且这么大了在家连一点家务都不做。自己的房间不收拾,甚至连袜子和内裤都要家长帮忙洗,平时对人也没礼貌,还很喜欢跟家长顶嘴。
我问家长孩子小时候有没有让他们做过家务。多数家长都说没有,说不需要孩子帮忙,而且孩子小也不会做,净帮倒忙。加上不少孩子是独生子女,家长也不舍得让他们做事。
这就是问题的所在了,其实问题出在家长身上。要知道,孩子的优点和好习惯是要从小培养的。
从小疼着惯着,把孩子当成小公主、小皇帝,长大了指望ta一步登天,自然而然地就能懂事、就会做家务、体恤家长,可能吗?不可能。
孩子的成长不是一天完成的,是个漫长的过程。虽然人都有惰性,但也会有积极性和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尤其是孩子。
当孩子小时候看到家长做家务,出于好奇心也会想参与进来。如果这时候家长能给孩子锻炼的机会,耐心地教教他,有点进步就大力表扬他,孩子会一点都不愿意做吗?
可是很多家长要么心疼孩子,不舍得让孩子做家务,让他们从小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要么嫌弃孩子做得不好,直接打击他的积极性,不给他们成长和锻炼的机会。这样,他们怎么能成长呢?
现在孩子长大了,反而去责怪孩子懒,没有责任感。你不从小培养他的责任感,让他误以为别人对他好为他做这做那是天经地义的事,他哪知责任感为何物,哪懂得要体贴、关心别人呢?
所以说,孩子的好习惯与优秀品质得从小培养,让它们成为孩子的优点,为孩子以后的成长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