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jié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前四句对大自然美景的描写,给读者一个关于春江花月夜的初步印象。
作者转回近景之后,渐渐地将目光放在了那一轮明月上。由明月的长存引出人生的哲理和宇宙的奥秘。诗人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让人伤怀,但是这种情绪并未持续太久,诗人又写下“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不断的,就像那“年年相似”的明月一样,诗人这种“哀而不伤”的情思由此可见。
而后诗人又将笔触由上半篇的写景转到人生图像上,引出下文的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下半部分诗人用“白云”、“妆镜台”、“玉户帘”、“捣衣砧”、“鸿雁”等景物,描绘出一副思妇怀人图。在表达思妇的怀念之情时,“月光”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思妇站在楼上怀念离人,月光照耀,“徘徊”二字既是写浮云游动,光影明灭不定,也是将明月拟人化。因为明月对思妇的怜悯之心,所以月光在楼上徘徊不去。明月把柔和的清辉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思妇触景生情,思念更甚,但月光“卷不去”“拂还来”,由此可以看出思妇内心的惆怅和迷惘。但是“鸿雁”不能传信,“鱼跃”不能寄思,只好对着月光“相望”遥寄相思之情。
最后几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江水流淌,暗示时间的流逝,流去的不仅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明月倾斜渐渐落下,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从最开始的圆月升起到最后的残月西斜,游子面对月光思念家乡,天渐渐亮了,而他的思念或许还没趁着月光回家,也不知有几人能趁月归去,只好任由自己的思念之情落满江边的树林。游子渴望乘月归去,却在残月西斜中渐渐失望,更见游子的凄苦落寞。
诗人安排了大量极具代表性的景物,建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场景。意境清新淡雅,明远静谧,神秘幽邃,如梦似幻,让读者沉溺其中无法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