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丹老师
加入网研社家校协作项目组已有近十天,上周的线上研讨会还历历在目。因为当时在参加一个培训,请假后特意找了一间空屋子开始调试设备、调整角度,以最好的状态迎接第一次线上会议。
杨主任提到的四个关键词“家庭、学校、社会与自我”,让我感触很深。抽丝剥茧地帮我们梳理了其中的关系,也刷新了我对家庭教育、家庭建设的刻板印象,解决问题要有理论依据,用对的理解做对的事。
当我们在被方法与经验支配时,多数是用自己的理解来解决问题。拿家校沟通来说,我们给家长提的建议可能是自己从书中读到的,或者经过实践的,也就是说是具有普适性的。自以为可以尝试一下看看会不会有效果。往往这样的沟通在家长领悟清楚,积极配合的情况下可能会有一点效果。
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这是极小的一小部分。每个孩子、每个家庭都是与众不同的,有基因、文化、原生家庭和多重外部因素的不同导致。追根溯源,我想到杨主任所说的“家庭教育”一词,大家关注“教育”二字更多,而对“家庭”的研究较少。我们逆向思考,把家庭建设好了,教育可能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杨主任说,做家庭教育、家庭建设,首先要把自己的家庭建设好,这才是最有说服力的。说实话,回归到自己家庭,自己确实没有过多的付出,好在两个姑娘自主性强,家属也很支持自己专业成长。我始终抱着一份感恩,一份虔诚。听了杨主任的热身微讲座后,我感受到担负的责任更大了,如何处理好开头说的“家庭、学校、社会和自我”的关系,可是关键。
需要补课的地方有很多,在读书中感悟,在做事中反思。跟着团队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