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总觉得外面好,外面的东西好吃,洋气,家乡的吃食土气,老掉牙。
长大了,漂泊在异乡,却总是怀念家乡的味道,怀念又吃不上,有时候在梦里梦到都会流出口水来。
让我记忆深刻的一道小吃叫杂轲,镇里大小集市上最常见的、最好吃的小吃就数它了。
杂炣,又名牛杂,烩菜,是一种味道极佳的风味小吃。正宗的杂炣是用牛肝、牛肠等牛杂作主料、再配以特色粉条、油炸豆腐条等,现吃现做的一种“杂烩菜”,故而称作杂炣。
杂炣分为小锅杂炣和大锅杂炣,其中尤以大锅杂炣最为美味,最具特色。
粉条是杂炣中不可或缺的食材,取一把,热水里浸一浸,放入锅中,沸腾的锅里顿时显得十分充实,然后再把切好的牛杂和豆腐丝依次放入,由于牛杂都是煮好的,豆腐丝也是炸好的,在杂炣快要出锅前才将这些东西放进去,以保持牛杂和豆腐丝的鲜味。大铁锅中间放的是一碗牛油辣椒,牛油比较容易凝固,索性直接放锅里加热,这样盛好一碗直接顺手点上辣椒。
杂炣的由来是这样的:据说,上古一位大王在先农坛亲耕祭祀农神时,突然天降大雨,大王看到当地百姓饥谨,立即下令屠宰亲耕的牛,将其牛肉、牛肚、牛心、牛肝、百叶、牛肠等放入锅中。百姓食后醇正鲜美,味道甚好,由此流传至今。
从古以来,各城镇街坊、集市及交通要道,普遍有经营杂炣生意者。他们善于清理,善于加工,烹调技术熟练,五味调和有方,清洁卫生,待人谦和,为广大食户所乐尝。每日拂晓前,卖杂炣者的门口挂起红灯--这是卖杂炣的标志物,人们携带饼子、锅盔之类的馍馍,相继而来,拥挤在杂炣铺内,品尝着可口的肉汤,嚼食着美味的杂炣肉。
杂炣是好吃的,一碗汤鲜味美的杂炣,里面的食材可真不少,荤素搭配、麻辣鲜香。老板娘都是大块大块的牛肉切着,每一碗的份量都超级足,所以回头客特别多。
记得小时候在农村庙会或集市最热闹的地段,常常能见到卖杂炣的。用废旧的大油桶自制成火炉,上面架口大锅,里面煮着令人垂涎的杂炣。香气四溢的杂炣味儿弥漫了整个庙会,吸引来不少赶会的乡亲,杂炣摊总是被围得水泄不通,师傅也忙得不亦乐乎。
那时跟着父母赶庙会或者集市,最盼望的就是能吃上一碗杂轲,大家挤在矮矮的长条桌与小凳子上一边吹气,一边吃,只吃的满头出汗,肚子圆滚滚的,打个饱嗝,然后心满意足的打道回府。
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再吃上一碗热滚滚,红艳艳,满口生香的杂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