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上节课重点讲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希望大家能认真地精读细读自己喜欢的小说。长篇小说可以,短篇小说也可以,但是作为一个小白,我们可以先从短篇小说入手,慢慢地分析它。
上节课还讲了小说元素的第一个元素——标题。一个好的标题,它具有意蕴、象征和故事核。并不是说所有的标题都按照这个方式,但我们尽量是朝着这种方向。以人物命名等方式行不行?这当然是可以的,但尽量使小说标题能够散发出一些意蕴、象征、文学色彩,甚至能够高度概括小说的内容。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讲过一句话:真正的阅读是从第二遍开始的。第一遍阅读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被这个小说的故事情节所吸引,所以并不算是真正的阅读。比如,为什么之前让大家先去阅读《露天电影》?原因就是先让大家把这个故事给消化了,再来解读分析的时候,我们就能够抛开这个故事,然后从一个更为上帝的视角去解读它。在看第一遍时,你可能会觉得这个标题平平无奇,但是当再来读的时候,你会思考,“露天电影”它背后的意蕴是什么?它想要表达的可能是什么?这些都是在读第二遍的时候。
二、小说的元素
2、开头。
(1)抓人。
我们在小学及至初中学习写作文的时候,语文老师总是说“万事开头难”“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这样的话。对于小说来说,同样如此。因为我们的小说,目的是让人想去看,所以开头就显得很重要。
(2)基调。
对于作家来说,小说的开头,除了要有“抓人”这一作用外,还有就是整个行文的基调。
基调,就是当你把第一个句子写出来的时候,你就基本已经知道下面将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讲述故事。
故事讲述的方式,可能有很多人在写的时候,是端着架子去写的,是以一种上帝的视角、介绍的方式去写的。但是很多作家的基本方式是什么?是跟朋友交谈的方式。
莫言曾经说过:我们不知道怎么去写的时候,就把这个故事写成一封信寄给你的朋友。通过信的方式把这个故事讲出去,就是你整个叙述的腔调、节奏(对老师的这段讲课,我的理解是,我就是故事的主人公,我是在和朋友讲述自己的故事,是平等的、亲切的一种态度,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游离的一种态度。在小说的开头就要确定这样的一种基调。)
具体来看《白鹿原》的开头。它是一个总结式的开头:“白嘉轩一生引以为傲的是娶了7个老婆”。这样的一种开头方式,就是一个高度的总结。我们知道,娶老婆是人生中最大的事情,一个人娶了七个老婆,这就很具有传奇色彩。如此就符合这个小说,陈忠实是把这个故事当成一个民族的秘史来写的,是一个史诗级的作品,它必定要具有一定的传奇色彩。你总不能让他平平无奇,故事非常平淡,跟我们早出晚归打工人的故事一样。再者,一个民族的发展,必须要有人口的繁衍。否则,这个民族就不可能达到一种发展的状态。那么去讲民族秘史,那必定要去讲生育,讲这个好几代人的故事,所以,白嘉轩娶了七房女人,那就具有一定的暗示在里面。
比较厚重的史诗级的作品,基本上都是这样的思路,比如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它也是一部非常厚重的作品,也涉及到生老病死,这在里面就是一种基调的东西。对于开头来说,它必定要有这样的一个作用。在之前读老舍的《断魂枪》,其开头:“沙子龙的镖局已改成客栈。”也是总结式的一句话,也是小说的基调。
所以,我们要寻找小说的基调,也如陈忠实所说:“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针对短篇小说,好的开头应该是一个“提速”的过程。写短篇小说正如在高速公路上,不能龟速,要把20迈提到80迈,直接、快速到达目的地,不能用缓慢的速度。有的小伙伴开头描写环境特别细致,这是要避免的。
具体方法:一是细节不要讲。二是叙述事件,要先从五六开始叙述,把一二等穿插在里面。
如文友“L文苓”的文章《她要去南方》的开头:“童小琳想要去南方的那天,天空万里无云,湛蓝如洗,像是被人用油漆刷过一遍。”还有,“滑稽的菠萝”的文章《大雪殷红》的开头:“今年冬至,气温骤降,突然下了雪。”开头都是用的提速,具有让人很想看下去的速度感。
3、结尾。
结尾不是结局,是相对结构来说的。用一个词来形容,好的结尾应该是“豹尾”,结实有力,用小细节来凸显,给人强有力的一击。
苏童和余华在一个节目中聊到:“好的散文和小说都有一种突袭感。”“突袭感”,就是突然给读者一个袭击。
如有位文友的小说《人生大事》的结尾:我们的女儿笑了,这就是人生大事。好的结尾要给人这样一种感觉:给人震撼、小小的反转。徐则臣经常给自己的小说设计四种结尾,如在《露天电影》中的结尾:“他尿裤子啦!”这句话由谁来说,效果是不一样的。由孩子臭蛋来说,尤其余味悠长。
4、小说=故事+意蕴。
如民间嫦娥奔月的故事。鲁迅的小说《奔月》也讲了这个故事,却给人不一样的感觉,他讲的是英雄在日常生活中的没落。还有,我们小伙伴在写婚姻的不幸和一地鸡毛时,写的最多的是出轨、男方不顾家不带小孩等等,这都是同质化的东西,而不同的东西(主题或情感)就是意蕴。钱钟书的《围城》里有一句话:“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这句带哲理的话就是意蕴。
5、故事核。
小说首先要从故事上去理解,小说的本质是故事,小说需要讲故事。不讲故事的小说也有,但相对来说比较难读。
讲故事最主要的是要有“故事核”,即故事的核心情节。我们举一个例子,如《西游记》里面的故事特别多,其中的故事核是孙悟空和师弟护送师父去西天取经的故事,或者说是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
所以我们在讲故事的时候,脑子里要提炼一个故事核。这个故事核也可以谓之小说的“亮点”。
如动漫《刺客伍六七》的亮点,是刺客去保护自己想要保护的人,而不是去杀人。
“故事核”如何去寻找?从《西游记》看,它至少包括三个要素:人物、动机、事件。
6、情节。
情节就是我们所说的事件,是有因果关系的事件。英国著名小说家E.M.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里讲到一个例子:“国王死了。王后也死了”,这是两个事件,没有因果关系,是两个故事。但如果改为:“国王死了。王后因为悲伤,以泪洗面,也死了。”这两个事件就有因果关系。
我们在写小说时也要注意:有没有前面的因,会导致后面的果。如《红楼梦》里林黛玉为什么爱哭,因为她是绛珠仙草转世,是来还眼泪的。
所以,我们在创作小说时,要注意人物的:动机、因果、冲突。
7、当下的情节。
故事核是核心的情节,是当下的情节。过去的事件,是小说的背景。
而小伙伴们往往把过去的事件作为主要部分来写。如讲一个已婚女人,突然接到初恋男友的电话,然后就用了前六集来写这个女人回忆过去的事,在第七集这最后一集才写她觉悟到这样对不起家庭,从而选择不去见初恋男友而是回家。这样的写作手法很是套路化,可以去套很多故事,显得不高级。
所以,不要使过去的事件占用小说太多的空间,而是把当下的事件突显出来,去前进。过去的事件可以用穿插的方式,这样就使小说显得丰富多彩。
三、个人感受
听了这一课的内容,非常受益。在卓老师的课里,很多小伙伴的“套路化”的东西,我也有,而且有不少,特别是把“过去的事件”当作小说主体,在我的小说里为数不少。
总结一下所学内容:开头要“提速”,结尾要有“突袭感”,小说=故事+意蕴,提炼“故事核”,情节注意“因果关系”,以“当下的情节”为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