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攻击型谬误:人身攻击之所以属于论证谬误,是因为进行论证的人的品格或兴趣怎么样,通常与此人所做的论证的质量毫无它是在攻击“送信人”而不是在讨论送来的“信息”。
人身攻击型谬误:指针对个人的人身攻击,而不是直接反驳其提供的理由。
-----《学会提问 》P125
今天读《学会提问》时,上面这段话一下子让我想起了加缪的《局外人》,然后是李善友教授讲的,“我的思想不等于我”。
为什么会想起《局外人》呢?《局外人》就是一个典型的非理性事件。主人公莫尔索在海滩上无意杀了人,司法机构及社会舆论利用被告过去偶然发生的一些事件把对一切都毫不在乎的莫尔索说成一个冷酷无情、蓄意杀人的魔鬼。审讯几乎不调查杀人案件,而是千方百计把杀人和他母亲之死及他和玛丽的关系联系在一起,印象中最深刻的就是他去处理他去世的母亲的事宜的时候喝了一杯牛奶,抽了烟,然后这个就成了他的罪状,说他冷酷无情,杀人是他的天性。
我因特别喜欢喝牛奶咖啡,也就接受了他的建议。过了一会儿,他端了一个托盘回来。我喝掉了。之后我想抽烟。但我有所犹豫,我不知道在妈妈遗体面前能不能这样做。我想了想,觉得这无伤大雅。我递给门房一支烟,我们两人就抽起来了。
门房也像其他人那样,履行了同样的程序。走过我面前时,他瞧了我一眼,就把目光移开了。他回答了向他提出的问题。他说我不想见妈妈的遗容,说我抽了烟、睡了觉、喝了牛奶咖啡。这时,我感到有某种东西激起了全大厅的愤怒,我第一次觉得我真正有罪。庭长要门房把喝牛奶咖啡与抽烟的经过再复述了一遍。检察官看了看我,眼睛里闪烁着嘲讽的目光。
--------《局外人》节选
《局外人》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形象地体现了存在主义哲学关于“荒谬”的观念。到底是我们荒谬还是莫尔索荒谬?莫尔索是完全靠着自己现实的理性与实践精神支配着一切行动,他与世不同,对生活、工作以及死亡都是冷漠的理性的存在着。而我们芸芸大众有多少人真的完全靠理性来认识世界,网络里的那么多键盘侠、喷子,说话前真的思考过吗?
就如莫尔索最后说:而我,我好像是两手空空,一无所有,但我对自己很有把握,对我所有的一切都有把握,比他有把握得多,对我的生命,对我即将来到的死亡,都有把握。是的,我只有这份把握,但至少我掌握了这个真理,正如这个真理抓住了我一样。我以前有理,现在有理,将来永远有理。
我的思想就等同于我,我们有多少人是这样的?当别人和我们争论的时候第一反应不是静下心想对方提的建议正确与否,而是觉得对方在针对我?
又或者说我们讨论一件事情时尤其是对方和你的观念不一致的时候,你是不是去看这个人的背景而不是理性的分析对方的逻辑正确与否了?
我们是怎样的双重标准:宽容自己而苛刻他人?世界很大,理性很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