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碎片化的看了一些文章
同时还参加了一个搞定情绪的会议……
所以分享,有关读书有关修心以及有关咖啡的一些知识
有关如何读书,如何带着目的的高效读书
比如,设定一个问题,想要解决的场景,你在一小时内从书中得出想要的答案
主要适用于以下三种场景:
(1) 想全面了解书中的一个知识点,例如:二八法则、互惠原理、破窗效应等
(2) 想用这本书快速解答你的一项具体问题,例如:怎么无痛早起、怎么克服懒惰等等
(3) 思考没有头绪,需要这本书带给你另外视角的启发。
如果不属于上面几种场景,那么最好采用多重阅读和主题阅读的方法,后面会讲到。
高效阅读共有五步:确定阅读目的、提出具体问题、选出16个关键词或关键句、挑选三个关键点、制定行动计划(真的去行动,去实践,去改变)
这才是真正的把书用起来了…
线上开的情绪释放的会议,主要是讨论讨论王阳明心学和奇迹课程啊,修心的部分…
“大家如何理解知行合一的?
“知行合一的前提是身心合一。不要有杂念,如朗读时就读清楚,听的时候听清楚,这也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会有一种心流状态,内心愉悦,元气满满。”陈医生第一个接过了问题,他结合自己行医和修身多年的感受,谈起了对知行合一的理解。
在家如何让心静下来?
“刚开始打坐时,心很乱,杂念很多,很难消除。后来感觉杂念越来越少。这应该也是慢慢达到知行合一的状态吧。”
我们如何在起心动念处用功??
阳明先生说“一念发动处即是行”,那是不是意味着很多事情我们心里想一想就好了呢?是不是躺平就可以了呢?
这引起了大家的思考。
有人说到了那句俗话:“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寒门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天下少完人。”
这句话把“心”和“迹”割裂了,其实也是把“知”和“行”割裂了。知行是并行的,知行合一是本体上的良知良能。后一句的意思是要我们一有私欲就要马上扼制,因为“想多了坏事,也会做的。”
对“一念发动处即是行”,沙雷解释说,我们要充分了解阳明先生的立言宗旨,也就是说这番话的目的,他之所以说“一念发动处即是行”,是要我们去私欲,一旦有私欲萌发,要立即克除,所谓“恶勿令始,善必终成”!
对于知行合一,其实阳明先生早就说明白了: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行本是一体。那些知而不行的人,其实是假知,不是真知。
“知行合一是身、心、意、知、物的整个过程。如果这个过程没有完成,那是因为被什么东西阻隔了。”
“在没有学习阳明心学之前,我认为知和行是分开的,学习了后才知道阳明先生说的知行合一跟我们说的是两回事,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境界。”
引用了黄宗羲对“知”和“行”的解释:“知是本心之明,行是不欺本心之明。如何才能做到不欺?要靠摘除心上的蒙蔽。所有的私人的念头” …
所以愿我们在起心动念上情绪,感受上用功用静观用释放的方式去看到,一切都在我的心上,见诸相非相,察己心之动…
下面这个有关咖啡…
咖啡征服了这个世界??这个故事吧(除了讲了来龙去脉和种植,还介绍了咖啡馆的意义)…
法国咖啡馆出现得就比较晚,一直到1671年才开了第一家。
因为一开始都是知识分子喝咖啡,所以法国的咖啡馆有一个特点,它很像今天的clubhouse,是分主题的。文学圈、哲学圈、媒体人、艺术家……各有各的咖啡馆。
伏尔泰和狄德罗这些启蒙运动的大腕,就喜欢去摄政咖啡馆。后来的马奈和印象派小团伙,就聚在盖尔波瓦咖啡馆。
当时,作为一个文人,如果你不去咖啡馆混圈子,那就完全没有出头的机会。所以巴尔扎克才会不在咖啡馆,就是在去咖啡馆的路上。
凡·高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在咖啡馆举办一场个展。为此,他在铃鼓咖啡屋的女老板塞加托女士身上用了不少心思,给她画了肖像,据说还跟她有一段风流史。
好容易把人家哄好了,开画展的前一天晚上,凡·高忘了自己吃软饭的身份,当众大声呵斥了塞加托几句,第二天,用手推车灰溜溜地把画又拉回去了,这画展就没开成。
法国咖啡馆从一开始就是允许女性进入的。这么着,里头什么人都有,有良家妇女和闺密约见面的,有女巫师用咖啡渣占卜的,甚至还有妓女,热闹得很。狄德罗的媳妇怕老公把持不住,每天出门只给他9个硬币,让他除了喝咖啡啥也干不了。
到了1750年,巴黎已经有了600多家咖啡馆,有个什么风吹草动,呼啦,从咖啡馆里就能冲好几千号人出来。
1789年,在富瓦咖啡馆,有个哥们儿大喊一声,咱们去攻占巴士底狱啊!法国大革命,这就算开张了。虽然最终攻下巴士底狱的是一群酒鬼,但是最先起哄架秧子的,是喝咖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