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儒家哲学是世界诸多思想文化中唯一心甘情愿做人的学问,即不否定世俗生命5,不渴求彼岸或来世的超脱。也有学者认为中国的哲学属于内在超越的理论,表现为知行合一、内圣外王。内在超越是知,外在事功为行。因此,知行关系,是贯彻中国哲学史中的一条线索。《古文尚书•说命中》有“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提法,但早在先秦时期,知易行难的思想已经存在。
……
在知行关系上,河南程颐认为知先行后,但知难行亦难,他说:“譬如人欲往京师,必知是出那门,行那路,然后可往。如不知,虽有欲往之心,其将何之?
……
朱熹学宗二程,他提出“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朱子语类•学三》)
……
王阳明力主知行合一,认为“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王阳明全集•卷六•答友人问》)《传习录》中有一段精当的论述,今录其文于下:爱因未会先生“知行合一”之训,与宗贤、惟贤往复辩论,未能决,以问于先生。先生曰:“试举看。”爱曰:“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
……
曰:“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
……
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圣人教人,必要是如此,方可谓之知,不然,只是不曾知。此却是何等紧切着实的功夫!只有做到身体力行的实践,才能算是真正的知行合一,王阳明说这是“功夫”。
……
王阳明认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传习录上》)的确,中国哲学并不在形而上学的思辨上发展,几乎不存在作为西方哲学之根基的认识论问题,即便是说中国哲学的长处在于伦理学或政治学,也总会让人觉得踌躇不安。事实上,如果不用“哲学”两字来指称中国的传统学问,那么,称其为“中国功夫”便是再恰当不过的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