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去做一件事情,不知不觉会成为流水线作业,只是肢体的重复,如此,事情本身的难度从心理层面会被削弱。————小城雨田
昨天跑了一个不成熟的全程马拉松,打开电脑,准备记录这次经历,才发现,已经有二十多天不曾开机,就是说,这么长一段时间,没有发布一篇文章,意味着两件事情,这段时间没有去深度的思考周围发生的故事,也就没有内容可以记录,这段时间没有接触一些有趣的新东西,便会没有兴趣记录。
电脑桌面有三个文件夹,《2017年日志》、《2017年照片》、《待写日志》,前面的两个文件夹记录的是2017年的日志与插图,后面的待写日志顾名思义,立题已经完成,只是当时没有时间书写,或者写到一半,遇到了困难,暂时停笔,等待下次续写,因此出现了《深圳的属性上》,必然还应该有一篇《下》,这个文件夹内的文章高达十几篇,但已经没有思绪与精力完成续写,2017年已逝,删除,重新构造2018年的新篇章。
现在去翻阅去年的文章,许多想法现在也觉得匪夷所思,但因为用笔做了记录,现在才可以看到,这样的思绪必须是一个人独立在一个空间,在那一瞬间用键盘完成定格,这点被我觉察到了,才会在2017年对更新日志表现出顽强的执着。
持续的更新是对重复生活的一种挑战。有一点必须承认,文章是来源于生活,但生活的本质是重复,我们不可能拥有影视剧般的生活,这对于每一位现实生活中的人,都是一种惩罚,于是开启旅行新篇章,这一年北上,府谷一路到呼和浩然,完成能源区域的走访,南下,桂林一路到深圳,了解与大都市的差距,跨越台湾海峡,去感受人文主义的生活。白天在陌生的城市晃荡,晚上打开笔记本进行记录,讲真,混凝土构造的城市都是相似的,但每座城市都有其自身的气质,这种气质是在日常的生活中才能被感知,而不是从一些新闻报道中得来的。
持续的更新是对日常生活的思考。有一次打算策划一次一周的长途旅行,告知老爸,当然被否定,但是,他提出了一些建议,可以将时间用在现在生活的城市,许多街区你也不曾抵达,许多小吃你也不曾品尝,许多美景你也不曾触摸,为何一定要去那么远。最终计划是取消了,我也没有将时间分给这个城市,但老爹的话却是醍醐灌顶,其实许多日常的事情,表面看,是一种状态,认真的思考,又会是另外一种状况,犹如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城市,而最容易被我们忽略的往往是脚下的一方米,推开防盗门,走在大街上,去呼吸陌生的空气,重新认识这个城市的生活。
持续的更新只是一种肢体动作。应该听说过肉体记忆,当一个普通人突然袭击一个拳击手,拳击手会轻易的躲开,并完成还击,这是一个瞬间,这个过程如果先经过大脑分析,再完成躲闪,多数情况,拳击手已经躺下,拳击手完成的只是一种机械的应激反应。写日志其实是一样的道理,当你选择了一个主题,只需要坐在电脑前,开始敲击,不需要考虑更多的技巧,策略,分类,先从自己想写的内容开始写,这样就犹如内容已经有了,只是要求你用肢体动作完成键盘的敲打,但或许你主题已经有了,写了一半,发现没有内容再可以书写,这种肢体动作岂不是骗人的?这就犹如你是一个拳击手,你只练习了一个招数,所以你只能完成一个应激反应,现在要做的是,大量的练习更多的拳击动作,完成肉体记忆,对于写日志的朋友,当然就是大量的阅读,完成素材的积累,那么写文章,就会是一种肢体动作。
这里会面临一个问题,只拥有肢体动作的文章,有创新吗?其实创新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你见过,但读者没有见过,读者以为这种思维方式是你创造的,只要读者接受,布道者优于创造者的贡献。第二种创新是一种对于知识的归类总结。第三种是一种从无到有的过程,但当我们去仔细研究,这种创新也是可以找到它的渊源。当你完成了从第一类到第二类的转变,第三类创新的到来只是需要一个偶然的下意识。
记录并非只是一种书写,是一种推动,推动新生活的到来。
记录并非只是一种分享,是一种突破,突破死水般的生活。
记录并非只是一种感悟,是一种思考,思考未知式的领域。
记录并非只是一种成长,是一种总结,总结懵懂过的自我。
小城雨田
2018/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