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说,语言是一个人思维的统帅!
由此可见,引导孩子学会用嘴表达是多么重要!
昨晚我在房间忙自己的事,听到外面婆婆的声音突然响起:“可可!你把鞋穿上!这么踩会把脚踩黑!”婆婆的声音又大又突然,还带着情绪,连我都被吓了一跳。
老二也被奶奶这声呵斥吓到了,他非常不满地叫一声:“奶奶!”小家伙又急又气,后面的话一时不知道怎么表达,气得大喊一声“啊”!
我赶紧跑出去坐在老二身边,平静地问老二:“乖乖,这是咋啦?”
“奶奶让我穿鞋子,可是我的脚踩在地毯上呀!”
婆婆这时候还补充一句:“你洗完澡了,我让你把鞋穿上有错吗?不穿鞋会把脚踩黑!”
我没理会婆婆,接着孩子的话:“哦,是这样的。那你踩地毯上,脚会不会黑呢?咱家地毯不太干净耶。”
“你看,不黑。”老二说着还抬起脚仔细看看。
“嗯,刚开始踩可能不黑,不过多踩一会可能会把脚踩黑哦。你已经把脚洗干净了,如果穿上鞋会保护得更好。”
其实刚才听到婆婆一声吼,我心里就不爽,我很想直接跟婆婆说不要这么跟孩子说话。我知道你的心是好的,是为孩子好,可是你的语气、语态、语调却让人听起来很不舒服,听者从心底里不想接受你的建议。不过,根据这段时间的经验,我还是不直接跟婆婆说好,我一开口,她又认为我针对她,会竭力辩解,这时候就不是针对目前的事,反而是针对人了。得不偿失,拉倒!
我想从孩子那作为突破口,想让孩子学会表达他的感受。
“乖乖,奶奶让你穿鞋是为你好,不过奶奶以后说话小声些,刚才那么突然吼一声吓到你了对不对?”
老二听了没有表示认可。我也意识到了,此处我没有过渡,跳步了。我应该先询问孩子的感受:“奶奶刚才突然吼一声,你是不是吓了一跳?”
如果得到孩子认可,那我再顺势说出后面那句话,估计孩子就能认同了。
孩子那会有愤怒、有委屈,我应该让孩子把他的心里感受表达出来。只有说出来、说清楚了,孩子心里才会舒坦。
还是要严格按流程、按步骤推进,不能急于求成,跳步执行,欲速则不达。人心就是很微妙、很细腻,必须把功夫下到位了,才会获得预期的效果。
PS:
今天上午婆婆问:中午吃米饭还是吃饺子?
老大说吃饺子。我听了说:“好!咱们自己包饺子吃啊!”
我又征求了一下老二的意见,愉快地答应。
我也很高兴,正喜滋滋地想象一会我带着俩孩子一起包饺子的情景。我还没憧憬完了,婆婆当头一盆冷水泼过来:“中午还是吃米饭吧,想吃饺子就吃买的速冻饺子,冰箱都塞满了,赶紧吃完。”在婆婆看来,吃饭只是任务,没学习的她,根本意识不到,吃饭是一件增进家庭成员感情的机会。或者,她压根儿不想跟家庭成员增进感情。
我气得想骂人!什么玩意啊!明明征求大家意见吃什么,我们点了又被否,那还问个什么劲啊!
各位,这一幕像不像有些自诩开明的家长,口口声声说自己民主,征求孩子意见,当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时却被一一否定。请问,以后这类家长再征求意见,还会有人响应吗?所以,家长看到孩子不配合,应该先进行反思,是不是自己没做好,导致孩子出了问题,而不是盲目责怪孩子。
我不吭声,此刻反驳也没用,中午不是我做饭,爱做啥做啥,做啥我吃啥。
到我做主做饭的时候,一定要好好利用起来,让做饭吃饭成为全家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