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示几个教学中常见的场景。
场景一:在“肃静”的课堂中,教师口干舌燥,满头大汗,热火朝天地讲解着课本知识。学生笔直而呆板地坐着,有的努力配合教师在听,随着教师的一两声问询,回答“是”或者“不是”;有的偶尔听一下,趁老师不注意,做个小动作或者跟同桌悄声说几句话;有的坐得端端正正假装听课,眼睛却越来越迷离,在将要完全闭上之时,突然强行睁一下眼睛,以示在听;有些胆大的,干脆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或者大大方方地进入梦乡……一节课在这样毫无波澜的相安无事中结束。
场景二:在公开课上,学生学的似乎热火朝天,整节课异口同声地应和着教师的“是”(“对”)或者“不是”(“不对”),回答问题时,小手如林,整节课在活跃的气氛中进行,大家你方唱罢我登场,学生的回答好像排练好的台词一样完美无瑕,看起来是一节收获满满的完美课堂。但是等到课后,教师把课堂上布置的作业收回来时,却意外的发现有很多学生根本不会做,或者全班的作业正确率不高。
场景三:课堂上,教师把需要记忆的内容给学生讲解了之后,要求学生开始背诵。有少数记忆力好的学生很快记住了,大部分学生经过教师采用各种手段和教授记忆技巧之后,也都背诵过关了。但发现在课后做题或者考试中,不管是记忆力好还是不好的学生,该错的还是要错,该不会的依然不会。最重要的是在生活中遇到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时,躺在记忆深处的那些知识却无论如何都不会蹦出来加以应用。
这几个场景是不是很熟悉呢?我们有没有想过,仔细探究这几个场景背后的原因,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点——缺乏思考。
学生不会思考,根本原因在教师身上。教师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教师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试想:一群不读书,不思考,没有丰富的生活体验,没有各种文化修养和艺术底蕴的教师,年复一年照本宣科地给学生输送课本知识,能教出一批又一批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具有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吗?这样的教育,难道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吗?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这样一种没有思考的可怕的危险——学生坐在课桌后面而无所事事,每天6小时无所事事(我们现在的初中生保守一点也在8小时),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无所事事。这样会使一个人走入歧途,在道德上败坏下去。
那么,如何才能使思考活动在学习和生活里占据重要地位呢?
首先是阅读。
这里的阅读是指非必修书籍的阅读。阅读是思考的源泉,缺少了阅读的思考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教师和学生的思考是建立在海量阅读之上的。这个海量不仅是指阅读数量多,还指阅读范围广。阅读不仅要有广度,还要有深度。我们不仅要读,更要带着思维,带着笔墨去读,要及时地让阅读中闪现出的思维的火花落地生根。教师不仅要阅读所教学科的本体性知识的书籍,还要阅读关于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性书籍,除此之外,还应该读一些关于文学艺术,哲学,历史,宗教,社会学,医学,综合知识等人类基本知识类书籍。这里特别强调的是不管教什么学段的教师,不可忽视对于童书的阅读,包括绘本。只有教师成为海量阅读的巨人,才能让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开阔视野,拓展阅读,进而为思维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除了阅读书籍,还有看电影,参加音乐会,观看画展,观看体育比赛等开阔视野和提高艺术修养的活动。
其次是劳动。
这里的劳动指的是包括校内外实践活动在内的一切智慧的、受到思考和好奇心鼓舞的劳动。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智慧的双手能创造智慧的大脑。当一个年幼的人不是作为冷漠的旁观者,而是作为劳动者,发现了许许多多个’为什么’,并且通过思考、观察和动手而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时,在他身上就会像由火花燃成火焰一样,产生独立思考。”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如果不能将所学知识与“事实”联系起来,他们就不会看见事物之间的关系,从而产生思考。而劳动则把这种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用直观的形态呈现出来。劳动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感知能力和动手的能力的过程,他们在劳动中观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观察,思维能力就是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得到锻炼。
由于现在的教育越来越趋向挤压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过分强调安全责任问题,导致现在的学生缺乏劳动的时间和空间。我们教师要认识到这一点,就应该减少布置书写作业和记忆作业的量,多给学生提供劳动实践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劳动中提升思维能力,发展智力水平,让他们感受到教育是充满乐趣与智慧的幸福生活。
最后是最重要的一点,会思考的教师要用智慧启发学生的思考。
一个学校,一个教师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对学生的发展方向起着决定性作用。许多学校和教师的真正可怕的失误,就是他们把学生的主要力量用到消极的掌握知识上去了——这就让学生记忆教师讲过的现成的东西,死背教科书,认为学生掌握知识越多,分数越高,自己的劳动就越有成效。殊不知,他们忘记了一点: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因此,学生的主要的智慧努力就不应当用到记忆上,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去。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而教师应该是启发学生思考的国王。
智慧的教师亦是武艺高强又会运筹帷幄、排兵布阵的善于激发士兵战斗力的将军。在课堂中,他总会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产生疑问,在疑问中进行探索,在探索中得到顿悟,整个求知的过程充满惊险与刺激,让课堂不再是一场经过精心布局的毫无波澜的完美表演,而是一场异彩纷呈的开启智慧的崎岖之旅(崎岖的山路总是充满诱惑的,这也是为什么孩子们不喜欢平坦大路的原因)。而实现这个过程的前提是教师一定是一个会思考的人。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当教师给学生带来思考,在思考中表现自己,用思考来指挥学生,用思考来使学生折服和钦佩的时候,他才能成为年轻的心灵的征服者、教育者和指导者。他才有力量使教室里保持一种学生用心听他每一句话的肃静,才有力量激发学生的良知和羞耻心,这种力量就是无可争议的威信。”
可以想象出,这样一种让学生生活在思考世界里的课堂,还会是索然无味,让人如坐针毡的课堂吗?这样的学习还会是一个不堪忍受的重负,一个无法逃避的灾难吗?所以,教师应该明确自己的方向: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