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不完的老子
道家分两条路线来讲,第一条叫老庄路线,第二条叫道教路线。由于第二条路线的道教也把老子追认为教主,因此两条路线的起点是重叠的。
这两条路线风景各不相同。
第一条路线非常安静,任何人进去都要把步子放轻。这条路线上有老子之峰和庄子之峰,沿途疏疏朗朗,偶尔有鲲鹏的翅膀从山头掠过,却也没有声音。低头看到一些溪流,一些蝴蝶也都没有声音,这里的一切像混沌初开,天籁方醒,处处渗透出一种神圣的气氛。这种路线就是老庄路线。
第二条路线非常热闹,任何人进去都会兴高采烈。一座座炼丹炉在熊熊燃烧,一个个似人似仙的方士在排算着阴阳五行。这里有几场庄严仪式正在同时进行,那儿有几位道家神医正要上山采药。这条路线上颇多大大小小的山头和驿站,有张道陵的,魏伯阳的,葛洪的寇谦之的,陆静修的,陶弘景的,丘处机的……山头上还刻有石碑,标示着各个道教宗派,例如上清派、灵宝派、全真道、净明道、正一道琳琅满目,这条路线就是道教路线。
两条路线两番风光,两种生态加在一起就合称为道家。本来老庄在诸子百家中也叫道家,但我们现在这么叫,就把道教包括在里边了。可称为广义的道家。
虽然有了一个共名,但路还要分头走。
先看老庄路线吧。
老子比庄子大了200多岁,长者为上,先把他请出来。其实不管从哪一个角度说,中国人应该对老子有更多的理解,尽管他是那么艰深。
老子确实不易理解,这里只能说说《道德经》中最让我们动心的几个词组,老子的语言过于简单,但我们对老子是永远讲不完的。
第一个词组行于大道。
原文是: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翻译一下是:我明确认知,必须走大道,就怕走斜路。
其实走路只是一个比喻,老子所说的道带有本源性,终极性的意义。
甚至可以说,老子哲学的最大贡献,就是道德经所蹦出来的第一个字:道。
它就像古代极少数伟大的哲人摆脱对社会现象的具体分析,而是抬起头来寻找天地的母亲,万物的起始,宇宙的核心,他找到了,那就是道。
他所说的道先于天地,浑然天成,寂寥独立,周行不殆,创造一切。用现代哲学概念来说,那就是宇宙本源。
道的出现,石破天惊,以前也有人用这个字,但都无涉宇宙本源。老子一用,世间有关天地宇宙的神话传说、巫术、咒祈、占卜,都被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原来,天地宇宙有一个统一的主体,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的无可逃遁。道,一种至高思维出现了,华夏民族也由此走向精神成熟。
从道出发,中国智者开始了非拟人化,非神祇化的抽象思考,而这种抽象思考又是终极思考,这一来也就跨越了很多民族都很难跨越的思维门槛。在其后的中国思想史上,只要出现了为天地万物揭秘的大思维,就都与老子有关,因此也就可以说一个道字开辟了东方精神大道。
老子认为人生之道就是德,但是,这德与儒家的理解不同,不是教化的目标,而是万物的自然属性,也包括人的自然属性。在老子看来,德是一种天然的秩序,人的品德也有此而来。因此,人生之德不是来自学习,而是来自回归。回归到天真未凿的状态。在这个意思上,德与道同体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