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0《孟子》与其焦虑自己控制不了的事,不如想想自身该做什么

原文

滕文公问曰:“齐人将筑薛,吾甚恐。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邠(bīn),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非择而取之,不得已也。苟为善,后世子孙必有王者矣。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若夫成功,则天也。君如彼何哉?强为善而已矣。”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属其耆(qí)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乎无君?我将去之。’去邠,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邠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从之者如归市。或曰:‘世守也,非身之所能为也。效死勿去。’君请择于斯二者。”

翻译
滕文公问孟子:“齐国要在薛地筑城,我非常恐惧,怎么办?”薛地离滕国很近,如果齐国在薛地筑城,当然会对滕国造成很大的军事压力,所以滕文公的焦虑是可以想象的。
孟子回答说:“以前周太王住在邠,狄人来侵略他,他就迁移到岐山了。这不是他觉得岐山那地方好,是因为邠待不下去了,不得已而走之。
“齐国要在薛地筑城,您问我怎么办,我也没办法,因为咱们也管不着齐国啊。但是我们自己做善事,像周太王那样,就算被别人撵得到处躲避,但是至诚无息,为善积德,后世子孙就能得以王天下。有德的君子创立功业,传之子孙,正是为了一代一代传下去。我这辈子没做到的,儿孙们接着来,我死了,我的精神却能传下去。至于能不能成功,那是天意,您怎么样去对付齐人呢?您对付不了,您能做的,就是把滕国搞好,对滕国百姓好!”

孟子的回答太伟大了。我们很多人,就是对自己根本掌控不了的别人的事,焦虑着一万个怎么办!却从来没有认真地去办自己该办的事。

滕文公又问:“滕国是个小国,尽心竭力去侍奉大国,仍然不免于灾祸,怎么办呢?”还是焦虑,恐惧,怎么办!
孟子继续跟他讲周太王的故事:“以前周太王在邠做国君,狄人打过来,太王奉上皮裘丝绸,他还是打来;再给他奉上名犬名马,他又打来;再奉上珍珠宝玉,他再打来。怎么办呢?没办法,咱们打不过他。太王就对父老乡亲们说:‘我的财产都给狄人了,但是也买不来和平。狄人要的,是我的土地和百姓啊!土地也不过是养人之物而已,我听说,有德的君子不能为了养人之物反而害了人性命,那就舍本逐末了。我如果跟他们开战,你们家家父老兄弟都得死人,人死了,国家也还是保不住,何必呢?既然这样,还是我走吧,你们也不必担心我走了没有国君,没有政府维持秩序,就让狄人来做你们的国君,给你们建立一个新政府吧!’
“太王就带着家族,离开邠地,翻过梁山,到了岐山之下,建城安居下来。邠地的百姓都纷纷说:‘这样仁德的人啊,我们不能失去他,还是要他做我们的国君!’于是纷纷举家迁来依附太王,跟赶集一样热闹。其他国家的百姓听说了,也要来投奔。太王的新国家,就迅速兴盛起来。

孟子的话在两千多年后还光芒万丈,照亮整个天空!我们总在问怎么办,总在对根本没办法的事情问怎么办。怎么办呢?你首先要学会接受,哪怕是接受失败,哪怕是接受死亡。不要去对自己根本控制不了的事情焦虑恐惧,要想想自己到底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要私心太重,老觉得这些东西是自己的,不能失去。要无我,想想别人需要什么,我能为大家做点什么,我能对社会有什么贡献。万事最关键的是理念,是态度,而不是计策。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其可怜可恨,就是因为没有端正的态度,还天天在那儿筹划计策,最后无非是自取灭亡。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