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的一本书是李笑来的《财富自由之路》,看书名,浓浓的励志鸡汤味,而书中却是干货满满。
这本书提出的一些认知方法,打破了我的一些认知观念,对我脑海里一些不明确或者不知如何定义的观念进行了界定。仔细读来,像是和一位犀利的朋友在聊天。
如果你专注于自身成长,那么一定要读一读这本书。
01 不要被困在永恒的当下
看到这个词“永恒的当下”的时候,我感觉特别恐慌。在我看来,永恒的当下,就是把同样的一天过了一辈子。
大学暑假在家的时候,我每天无所事事,有时候还会和家人闹矛盾,心情很烦躁。当我意识到我要开学的时候,我才猛然发现,这一个暑假过的是如此之快,而我这个暑假什么都没有留下,仿佛真的就是同样的一天,过了整整一个暑假。
有一部电影《土拨鼠日》,讲述的故事就是主人公被困在了同一天,只要早晨醒来,都是2月2日这同一天,这另他感到绝望。当他认识到他做什么都改变不了这奇怪的时间变化后,他开始改变他的行为,做了很多好人好事,学弹钢琴,学冰雕,追到女神。结局你可能想到了,在一个银装素裹的早晨,他迎来了2月3日。
人无法用同样的自己,换不一样的未来。
所以,如果不想被困在“永恒的当下”,就一定要改变。
而当我开始改变,却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激情的时候,早起,运动,读书,但往往坚持超不过10天就败下阵来。
所以,当我意识到我被困在“永恒的当下”时候,我只是意识到了,但是这个“当下”太舒适了,以至于我很难走出来。
仿佛只有痛起来,我才会往前走。
2018年进入一份新的工作,新的工作内容,新的职场关系。跳出舒适圈,让我感觉很难受,想要离职,却又不甘心。于是每天上班之前都要经历一番心理斗争,当时真的很“痛”。
痛,也逼迫我走出原来的舒适。
于是,我早起去公园跑步,听课看书等等,为了早起,花钱加入“早起俱乐部”,只为接近更多正能量的人。
但随着工作慢慢熟悉,我好像没那么痛了,于是,早起变成了打打卡的一个形式,甚至打完了继续睡个舒服的回笼觉。
可我不知道,我又回到了浑浑噩噩“永恒的当下”了。
现在我也在坚持早起,早起对我来已经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了。书里讲,凡事开始之前,先赋予这件事重大的意义。
我算了算,如果我每天早起一个小时,那么一周就是7个小时,也就是每周可以多出来1个工作日,一年有52周,我这一年就可以多出来52天的时间,加上不用上班的休息天和节假日一共115天,加起来就是167天,占到一年总时间的45%多,那我再稍微勤奋点,把每天的时间抓紧点,那么可能一年当中一半的时间,都是属于我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用这些时间来做一些事情,只要时间足够长,我想,一定会实现我人生中的某个理想。、
一年多出52天,那么只要7年,我就相当于比那些不早起的人多活出1年。
而反过来,我如果没有早起,把这些时间都睡过去了,可能我什么都不会得到。还是会在充满斗志和丧失斗志中内耗自我。
总不能到将死之时才后悔,没有把人生活得更精彩一些。
02 凡事皆有方法论
凡事多想一步,多问一个为什么,多思考这件事背后的底层逻辑和方法论是什么。
一个不擅长总结和反思的人,最容易吃亏,最容易在一个坑里掉下去两次甚至多次。
作者提到,我们每天都给自己刷牙洗脸,却不注意脑部卫生,给自己洗洗脑。况且古人早就告诉我们,不仅要洗,还要多洗几遍,一日三省吾身。
所以,现在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会想我为什么会遇到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钥匙在哪里,接下来我如何避免这个问题的发生,当他再次发生时,我如何快速解决。
以情绪为例,没有人喜欢被批评,被误解,被讨厌等等,没有人喜欢负面情绪,但生活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当我们遇到负面情绪的时候,该如何快速的从这个情绪中走出来呢?
如果不是读了这本书,可能我也不会想,凡事皆有方法论。
以负面情绪为例,我认为可以有以下几个步骤:
1.接纳自身的负面情绪。不去对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越对抗负面情绪的力量就会越强。之前看到一个故事,说季羡林的学生对于学术剽窃的新闻都不敢跟老人家提,因为老人家会气的好几天看不下书。这样的佛学大儒尚且如此,那么对于我们自身来说,一定首先要学会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
2.找到产生问题的原因。去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现在的负面情绪,一定是深层次的原因。
3.去解决问题。问题的产生必定和人有关,那么先试着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想,看是否能够做到共情。先试着以理解对方的姿态去和对方沟通。着眼于事实本身,而不是情绪的发泄。
4.问题解决或者没解决。如果问题解决了,皆大欢喜。如果问题没解决,但只要你自身尽力了,做好你该做的,那么对方怎么想是对方的事情,我们无从左右。接下来做好自己该做的就行。
这是我关于负面情绪,自己总结的几个步骤,但很多时候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我想只要多练习,我们从负面情绪里走出来的速度会越来越快。
如果真的很难,我们可以把它交给时间。
通过这个例子,也是告诉自己,凡事皆有方法论,有时候想明白了,比盲目去做,效果更好。
03 我们活在不一样的世界
7年前,在课堂上,老师讲到,我们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当时我不理解,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客观世界,同一座山大家看到的都是山,同样的花大家看到的都是花,怎么就不一样了呢?
7年后的今天,我在书里看到这样的话,顿时恍然大悟:
虽然人们活在同样的世界,头顶同样的蓝天,脚踩同样的大地,呼吸同样的空气,但面对同样的问题,人们却可能给出不一样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解决方案,在同样的场景里的作出截然相反的决定——就好像截然相反的两个物种一样。
其实,不同的物种常常活在不同的世界里,尽管那世界看起来是一模一样的,但若形象地讲,他们其实生活在看起来一样的镜像世界,一切都是反过来的。
关于“镜像世界”,在你照镜子的时候你是否想过,镜子反映了真实,但那真实却是相反的。
我终于搞明白了,由于人们认知观念的不同,看起来我们像是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可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看到的世界里,每个人看到的世界都是不一样的,甚至有可能是截然相反的。
前两天在电梯里看到的一份敬告。
第一次看,觉得是很正常的一份敬告,邻里和谐,相互尊重很重要。
中午下班看到,多了上面的红字。“敬告”,“警告”,我还特地搜了一下这两个词的区别。等到晚上下班,又看到了下面的蓝字。
我发现,确实,虽然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客观世界,但我们看到的很有可能是截然相反的东西。对于这份敬告,有人看到的是与我无关,有人看到的是你用错了字,有人看到的是有人竟然在一张纸上吵起来了。
而这张纸所要表达的内容是,请管理好自己家的厨余垃圾。
就像心理学上讲到的情绪ABC理论,该理论认为,产生情绪和行为结果的C,并不是由客观事件A导致的,而是由我们持有的信念B导致的。
看到过复旦大学老师陈果的一个视频,讲的是别人看不起你这件事。那么你可以先想象一下,如果别人看不起你,你会产生各种情绪?愤怒?难过?无所谓?可能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
陈果老师讲到:有一种社会的本能叫看不起人,就有那么一些人他就有这样的本能,所以呢你也不用太在意,他看不起你,你让他活的很愉快,在他看不起你的那一刻,他活得很快乐,你也是做了一种慈善。
那么按照陈果老师的信念来看待别人看不起你这件事,可能你更多的是释怀。
以何眼观世界,观到何种世界。
所以,我们读书,就是在向聪明人和有智慧的人学习,学习他们的价值观和信念,以此来拓宽我们看待事物的角度。
写在最后
前两天和朋友聊天还说到,我们很多人,出完校门以后,就不再学习了,也不想深度思考了,而我曾经就是其中一员。
但是这个社会在不断的向前发展,不会停下来等等我们,还有很多人在寻求改变。
很喜欢最近看到的一句话:人无法用同样的自己,换不一样的未来。
所以,是时候走出自己的世界,去外面看一看了。
欢迎关注我的gzh:王页趣读书,我们一起坚持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