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
胃气不降,心肺之气皆升。胃喜润、勿燥
口腔溃疡:也称口疮,是以口腔内唇、舌、颊、上颚等处黏膜发生单个或多个溃疡为主症的病证,亦称“口糜”、“口疳”。口腔溃疡发作时疼痛剧烈,局部灼痛明显,严重者还会影响饮食、说话,对日常生活造成极大不便。本病多见于西医学溃疡性口炎、复发性口疮等疾病中。
传统针灸辩证取穴思路:
心火旺(心火亢盛证):舌上生疮、溃烂疼痛;心烦失眠或狂躁谵语,神识不清;或吐血、衄血;小便赤短、灼热涩痛;面红舌赤,苔黄脉数。
局部取穴:承浆穴、地仓穴
远端取穴:合谷(面口合谷收)
辩证配穴:劳宫、少府(一般不用,除非神志受扰)
胃火旺(胃热炽盛证):舌上生疮、溃烂疼痛;胃脘灼痛、渴喜冷饮;口气臭秽,齿龈红肿疼痛(牙龈出血);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滑数。
局部取穴:承浆穴、地仓穴
远端取穴:合谷
辩证配穴:内庭、足三里
胃肾阴虚(多见于老年人、易反复发作):口疮灰白、周围色淡红,溃疡面小而少,反复绵延;胃脘隐隐灼痛,腰膝酸软而痛,眩晕耳鸣;阴虚症状: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形体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数,消谷善积。
局部取穴:承浆穴、地仓穴
远端取穴:合谷
辩证配穴:复溜、照海、行间(肝肾同源)
古法针灸调理方法:
口腔溃疡三绝针:
位置:位于手掌无名指掌指横纹中点下半寸左右为进针点。
针型:0.25*25mm毫针,向掌根方向平刺3公分(同侧)。
注意:针刺后嘱咐患者舌头搅动口腔,顷刻疼痛缓解。
严重的口腔溃疡患者加同侧液门穴,直刺0.3~0.5寸(牛黄解毒针,同侧)
对于溃疡反复发作+排毒针法:以1.5寸针灸针在同侧第一掌指关节近指关节中点处向指间方向平刺1寸左右,避开静脉血管。
实证留针1-2分钟即可拔针,虚症留针半小时。
本文是古法中医针灸班之学习笔记,一方面帮助自己梳理知识脉络、巩固记忆;另一方面便于发扬和传承中医理念和技术,找到志同道合之人共同探讨学习,惠己及人,期待我们一起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