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课程是去师大附中听观摩课,有学生的课堂觉才是真正的课堂,所以期许颇高。
没想到任云峰老师的阅读课连续上了两节,临末还谈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几点经验,可谓推心置腹倾囊相授;向名师学几招,受益颇多稇载而归。
他这样上名著导读
两节课的课前都是《西游记》名著导读,分为“回目简释”“情节概述”“人物评述”“常识积累”“妙段精选”五张ppt,全部由学生主持领读。班级的30个优秀学生(班干推荐或者踊跃自荐都可以),分回目来展示阅读成果。ppt是老师制作好的模板,学生需要认真阅读名著的原作,做到真阅读和深阅读才能有所悟完成模板的打字任务。然后在每节语文课的前五分钟进行领起齐读,达到全班学生的领会共鸣。教师对展示的内容和过程做了更为针对的指导――1.内容可以更详细,如来几道试题进行速查挑战,让学生在名著中找出处。2.层次可以更清晰,最好用某某人做了某某事的方法来概述内容,不要摘抄语言等细节充数。3.“妙段精选”最好选出彩的动词类、对话类,过于高雅难懂的景物描写可以避之不选。
分人分回目分任务的方法来整读一本书,实现了阅读、展示、共赢的多重效果。
他这样上阅读课
任老师和他的学生上了两节课《金色花》和《咏雪》,我认为最出彩的地方“用诗教文”。《金色花》是散文诗,何为散文诗,他连用两个“如果散文是――,诗是――,那么散文诗就是”句式,给散文诗打了唯美而贴切的比喻,通俗易懂。把第一节改写成四句的小诗后,让学生齐读,说说改写后与原文的区别,再尝试将其他自然段也改写成以“假如我是金色花”开头的四句小诗,并提高难度,尾句都要压“ang”韵。《咏雪》中抓住谢太傅与子侄们的对话特点,结合内容再补写出一句,组成韵律合理而不失诗歌意境的小诗。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用诗教文,既达到了概述文章内容的目的,又提升了学生“语用”能力,在实践中提升语文审美。
他这样教字词积累
齐读,强调全员参与;重点字如“祷”的字形、“膝”的读音、“沐浴”的语用做了详细的指导。文言文重点字词翻译时,让学生参与查字典,“用意积词”,如“撒盐空中差可拟”中的“差”意为“差不多”,学生通过查字典既积累了“差强人意”的意思,又避开了成语用错的后续事故。
他这样出示目标教学
“了解一点知识”“积累一批字词”“专攻一处难点”“细作一组练习”“完成一次听写”――乍一看,都是课堂内容流程;仔细分,却是从方法上展示了学习目标。
我们往往从“三维目标”上来套用课时任务,看起来高大上了,难免有点假大空。譬如“情感态度价值观”一条,往往会写“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情感”等,试问这一条目标如何达成和检测?从做一道仿写题,还是小练笔?在一节课堂上就已经培养好了的爱国情感,为什么走向社会会出现那么多反逆主义者?同理,语文课不是思品课,扎扎实实在语文课堂上学点语文味做点语文事,不要越俎代庖。
他这样讲文言文
《咏雪》是初语第一篇文言文,怎么教,才能让学生不怕,还有方法?在学生磕磕巴巴翻译不出来和直接拿来主义读翻译资料之后,课件展示了文言文学习的重难点,即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共四条,分别解析指导,然后再让学生亲自下水尝试翻译。
这个事件我深有体会,学生翻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生翻译中有“其中”一词,我问“其中”是哪个文言词,竟答“必”。很显然,这是语序没整明白,“焉”这个词没整明白,直接照资料了。如果一考试“焉”的实意解释肯定傻眼。文言文离我们现代学生有点远,有时代隔阂很正常。有的老师怕初一讲得太多增加学生负担,非也,你现在整不明白,先入为主,以后更麻烦。结合例子讲方法,慢慢渗透,加上文言语感的提高,学生不但好理解,初三时练习文言习作将会顺手拈来。
他这样教课文朗读
暑假里,将七年级前三个单元的课文朗读全部自己真声朗读,利用喜马拉雅软件,制作好课件;文言文的朗读背诵任务也做了示范,提前布置给学生,现在古诗文背诵过关率已有八成。
不得不佩服一个语文人的真敬业和真功夫。我自己也做朗读,有时候懒到直接捧着书本就范读,貌似对自己的朗读功底太自负,却难免会有瑕疵无数。再看看背诵这件事,如果把语文课直接往前延长到暑假假期,有家长监督,有大把时间,提前做足功夫,省时省力打好背诵基础。
他这样做专业课件
每一类课件都有模板,如“主题班会课”“名著导读课”“课堂讲授课”“专题讲座课”都是精心设计好的模板,都有自己专一的“logo”、特色的背景和课型文字。
一个名师专业发展的道路,就要比别人更专注更专业,把自己上课用的课件当成一件将要示人的昂贵的宝贝,课,要做到专心;件,要做到用心。能将小事做好的人,才能成就大事。譬如这次做研修讲座的老师,有许多课件都是非常精心,花费了心思和技巧,彰显了名师的风格素养。课件,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是一个老师的另一个话语权。
听名师讲课,大到理念观点的更新换血,小到一句话一个手势一张ppt的魅力影响,我应该多汲其长处,善发现优点,让自己时刻保持学习的心态,向阳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