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7日20:00四年级的讨论开始了。因为文本内容较深,昨晚的分享我只在旁边默默观看,没有参与到讨论中,但这么好的机会还是不忍错过,所有今天早晨起来,爬楼认真阅读的群里的内容,收获真不少,急忙记录下来。
四年级的讨论为我们主持的是河南濮阳的杨兰花老师甘肃的张平菊老师,她们俩人我还是很熟悉的,杨老师因为意外脚崴了,但这也没有阻挡她参加暑期的南京培训,张平菊老师对孩子们质朴无华的爱,让我泪花点点。他们参与《日有所诵》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有很多经验。
几天下来我们的讨论,
越来越完整而有序了。
讨论从老师们的自我介绍开始。
真的应该借助每一次的交流,好好的介绍一下自己。在静态的微信群,我们用文字,用语音交流了很久,已经成为了熟悉的陌生人。如果我们大家再彼此认识,彼此了解,彼此走进对方的教学,我们就可以借助这个微信讨论群,拥有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这样一说,配上各自的照片是不是就更好了。
我们的杨兰花老师为大家提供了今天讨论的诗歌和要进行讨论的问题,这样就不至于大家在讨论时天马行空了,毕竟每天晚上学习的时间还是有限的。
她的这个做法很值得我们接下来的各组在讨论时借鉴。
第一首我们研讨的是四年级上第七单元的《象外象》。
通过大家热烈的讨论,我逐渐认识到了,这首诗与我们中国象形字汉字的微妙关系。也感受到了我们《日有所诵》内容的丰富和涵盖面之广。要想在短短的晨读二十分钟,完成正确、流利地诵读,理解诗歌内容,简单拓展,激发孩子学习兴趣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随着年级的升高,《日有所诵》的文本越来越深,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做好备课,查找相关资料,作者简介,时代背景,诗歌所涉及到的内容等。
现在真好,我们有这个微信群,每天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学同一个年级的老师聚在一起,围绕着一个或者两个文本就一个话题共同交流讨论。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根据自己班级的孩子的情况提供自己能查找到的资料,发表自己对文本解读的观点,阐述自己在课堂教学时的想法、做法。
我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通过象形字的介绍,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祖国汉字的魅力,感受古代劳动人民创造汉字的智慧。
2.正确、流利朗读文本,通过老师介绍理解文本中“早”,“东”的汉字魅力。
3.课后阅读《汉字的故事》,上网搜集有关象形字的资料,激发孩子对祖国文字的热爱。
《
《树》的内容对于现在的孩子比较难,我们在为孩子介绍相关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相关资料外,我个人认为还应该链接孩子们自己的生活。把孩子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和班级、学校链接起来孩子们会更有感觉,更深的体会到诗歌的内涵。
而史真真老师建议大家把这首诗歌和我们现在都在学唱的歌曲《我和我的祖国》链接起来,许多的内容就不用太多的语言去描述了。
四年级的研讨让我认识到了:
备课的重要性(创作背景,作者资料,文本)
大量绘本阅读会让我们的《日有所诵》晨读更轻松,更有内涵和深度。
与孩子当下生活链接,语文课文内容,阅读的整本书,学唱的歌曲也可以是我们看过的电影、电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