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中,我花了好多天认真拜读了女儿为我借的徐棻的著作《苏东坡》这本书。
作者徐棻用了十七年写出来的这部长篇历史小说,用简洁易懂的语言,在叙述中穿插着苏轼的诗词,既像在读故事又像在了解史实,把苏轼从21岁到66的历经五位皇帝的政治人生以及和王弗王闰之王朝云的情感生活描绘得栩栩如生。
每当读到苏轼的朗朗上口的诗词,心中无比佩服,每当读到他被奸人所迫害,感到无比增恨而惋惜。
苏东坡真是上帝派送人间的“文曲星”。一生命运多舛、颠沛流离,一直处于政治旋涡之中。他生不逢时,因才气太盛、名气太大,而且口无遮拦、锋芒毕露;不懂低调、不懂收敛而屡屡受挫。政敌倶他,故对他的打压和陷害从来没有停止,他们不仅要罢东坡的官,还要东坡的命。章惇、蔡京、王珪之流,还有那个大科学家沈括,一心想置东坡于死地,无所不用其极。他们处心积虑、费尽心机、手段残忍,把所有的嫉妒羡慕和恐惧,变成极端的仇恨和毫无人性的残忍。世态炎凉、人事纷扰、人心险恶尽在其中。这些人断送了苏东坡的政治生涯,但也锻造了他的文学才华、改变了他的人生态度。
在仕途中,苏轼一会儿居庙堂之高,一会儿处江湖之远;一会儿自由进出皇宫,一会儿锒铛被囚死牢。
他经历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苦难和难以遇到的险滩,但他始终站着是一座山、躺下是一道川,硬是把不能生活的生活、常人难以忍受的生活,过成了诗情画意,赋予了中国文人不曾有过的淡定、从容、乐观和豁达。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像后依然热爱它”。苏东坡就是这样。他总有一种力量,超越于逆境和悲哀之上,把他乡变故乡。真正的是生活虐他千百遍,他待生活如初恋。
他创造了无数个苦难的辉煌,用他六十六岁短暂的人生(1037.1.8—1101.8.24),书写了中国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精彩华章。他的精神高度、文学高地、思想高峰是后人所不可企及的。
尤其是苏轼在“乌台诗案”后被贬谪黄州落难时,他在这里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辉煌,让世世代代的中国人记住了东坡、记住了黄州;他在这里体会了世态炎凉,也感受了人间温暖;他在这里实现了由苏轼到苏东坡的华丽转身。苏轼倒下了,苏东坡获得了新生、站成了永恒。
我常常一个人想,如果东坡一直顺风顺水、高居庙堂;如果东坡不被贬谪;如果不是黄州、如果没有黄州五年苦难深重的经历,我们会不会看到今天的前后赤壁赋、会不会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绝唱;会不会听到“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吟诵;会不会有寒食帖、会不会吃到东坡肉。
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苏东坡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东坡。我们是不是应该“感谢”那些一次次把东坡逐出朝廷,打入冷宫的奸侫小人,是他们让东坡更加强大、更加高大、更加伟大。
最后写到苏东坡在从儋州遇赦北归途经常州时,舟车劳顿、身患重病,奄奄一息的东坡,用四句话总结了自己的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每次看到或读到这四句诗,我的眼睛始终是模糊的,眼泪瞬间就在眼眶里打转。
苏东坡的这种心系百姓和国家的颤尚情操令人尊敬,他永远活在了人民心中。读完全书,掩卷沉思。我仿佛就坐在苏东坡的对面,给他斟酒、为他煮茶、看他写字、听他说话、且听风吟,回首向来萧瑟处……
纵观全书,用苏东坡自己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人常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苏东坡一辈子既没有害人,更不会防人;假话一句不说,真话全部都说。从而因言获罪、不断遭遇横祸。岁月改变了他的颜容,磨难摧残了他的肢体,但从来没有改变他的一片正义和忠诚,这应该就是苏东坡的至死不渝的初心。
学习历史是为了牢记历史。苏东坡就是中国人心中永远不会消失的集体记忆,是一部永远读不懂、读不够的大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