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本人第二次参加北趁写作营了,还是同样的游戏规则,还是同样的高强度训练,还是同样稀缺的阳刚之气(男少女多),想想三月份第一次参加的写作营,最大的体会是让自己终于不再像鸵鸟一样把头埋进肚子里,假装看不到外面的世界。另外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学习他人写作文风和技巧、养成定期动笔的好习惯等等都是收获。
今天作为四期开营的第一篇文章,把上期笔友的冰山模型和自己感悟的软硬实力两者结合起来写,因为它们之间有着初高级、互联互通的关系。
冰川模型它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所谓“冰山模型”,就是将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表式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
其中,“冰山以下部分”对应的是“道”,包括个人品质、价值观、性格特质与动机等。这些是属于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冰山以上部分”指的“术”,也就是KSA(knowledge,skill, ability)即知识、技能和能力,不难看出,这些都是是个人外在表现。
由此冰山理论,让我想到了工作生活中的软硬实力的分别,软实力指:知识、谈资(冰山上部分),但是技能、职业证书、经验学历等冰山上的部分则属于硬实力,软硬实力区别在于:硬实力是能够转变为经济价值的本领,通过个人思考和实践得出了如下结论:在某些条件下,软硬实力是可以通往冰山下的价值观、品格的一座桥梁。
举自身实践例子说明哪些条件下作用下会让自己通向海面下的更深层。
拜访比自己更牛的人或者德高望重的长辈,今年年初,通过自己几次不懈的努力,终于见到了曾经给我们做能源体系培训的老师,后来这半年我们又陆续喝了两次咖啡,老师50余岁,实践数百企业,软硬实力兼备,每一次见她时就像是见投资人或求职面试的感觉,心里总是砰砰直跳的,在边喝咖啡边对话过程中,我发现我的老师兼职给各大企业做标准化培训授课,工作外喜欢读哲学、文学类的书,喜欢练书法,而我除了在事业单位上班挣工资外没有其它技能收入,喜欢财经商业、历史、社科类的图书,喜欢健身。好了,我们硬实力差距和冰山下的区别已经形成,老师读的哲学类书和练书法更多的是需要岁月的沉淀,表现出沉稳、博学、仁爱、释怀是冰山下常年修炼的成果,而我所关注领域和爱好则更像是热血青年,表现出一种身份到契约的精神,虽然和她有所不同,但是最大公约数里的书香谈资可以让我们更好的通向彼此价值观与品格,所以当你带着诚意,找到相互的共识,可以有更加深层次的交流。
以上是通过拜访长辈,由谈资、知识牵引出价值观的例子,这里再列举另外一个技能的例子。记得有一次同事讲他和表妹以及美国的表妹夫一起同桌就餐,饭桌上由于彼此的交流需要中国表妹做翻译,同事总感觉聊天只能谈一些家长里短的简单话题,而且效率特别低。事后我想到了看过的《鸿观》一期节目,讲宋鸿兵远赴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参加全球经济论坛,宋当时和摩根大通总裁除了探讨经济金融问题,甚至还聊到了哥伦布当年登陆美洲和后来欧洲人移民的事情,宋在里面说了一句让我终身难忘的话,:“学会英语只是最基本的技能,和老外聊的不是语言本身,永远是谈语言背后的历史文化”,如果刚才讲的我的同事会英语这项技能,又懂些美国历史的话,那么双方应该能谈到美国梦和所谓西方民主自由的价值观,这样的情形我也曾经遇到过,只能用哑口无言来形容不会英语的自己。
以上就是我对冰山理论与软硬实力关联的理解,如果按层级排序的话题那么从低到高应该是:知识谈资—技能本领—价值观、品格,越靠后沉淀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