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大家有所不知,关于房子面积有多大的问题,其实有2种答案。第一种也是我们经常第一反应想到的标注面积,但事实上,建筑物不仅有标注面积,还有实用面积,且标注面积正是实用面积和公摊面积之和。严格意义上来讲,我们住的地方叫实用面积,至于公摊面积,要说没用也不准确,毕竟想买房就必须得接受公摊面积。
何为公摊面积?
公摊建筑面积是指由整栋楼的产权人共同所有的整栋楼公用部分的建筑面积,包括电梯井、管道井、楼梯间、垃圾道、变电室、设备间、公共门厅、过道、地下室、值班警卫室等,以及为整幢服务公共用房和管理用房的建筑面积,以水平投影面积计算。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都在呼吁取消公摊面积,尤其是在房地产税引入后,随着公众舆论的声音越来越高,未来取消公摊面积这一概念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何为“取消”公摊面积?
实际上,我们口中常说的“取消”公摊面积只是一种口头声明,并不是让公摊面积彻底消失,而是想让其更加规范化。毕竟对于刚需族而言,公摊面积越大,实用面积就越小,但又依旧被纳入物业成本,明显很不划算。
是谁引入了“公摊面积”?
据资料显示,1958年,李嘉诚进入房地产市场,采用分户销售的方式买卖房产。随后,分户销售即公摊面积开始逐渐在香港盛行。虽然公摊面积并非李嘉诚发明,但他确实在后来的推广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公摊面积在中国内地越来越盛行,甚至有些100平方米的房子公摊面积高达40平方米。
为什么大家都反感公摊面积大小?
事实上,这早已不是第一次谈论公摊面积了,这一问题已经老生成谈了,近些年每年都要讨论一遍。因为不少买了新房的人,大多都能发现,明明面积相同,但自己的房子看起来就是没有别人家的敞亮。一方面也是与户型设计有关系,另一方面就是和公摊面积有关了,网友经常用买东西时的“净重”与“毛重”来比喻此事。
体现在商品房买卖市场上,那就是建筑面积和套内使用面积的关系,前者相当于毛重,后者相当于净重。建筑面积=套内面积+公摊面积,套内面积是购房者实实在在的可利用面积,公摊面积看不见摸不着,购房者实际上感受不到,所以很多人吐槽,买房不想要公摊都不行,开发商的房子清一色的全部带公摊,不存在没有公摊的。
公摊面积是否规划合理?
多年来,对于这个问题一直存在两种不同的声音:一方面,有些人认为公摊面积合理,甚至越大越好。对他们而言,公摊面积就像卖西瓜的人,而公摊面积正是西瓜皮,所以对于房屋出售中公摊面积的存在当属合理,不应该被取消。
另一方面,有人认为公摊面积简直就是浪费钱!如今房地产市场上高层建筑公用面积约20-30平方米,以北京5万/平方米房价来计算的话,一套房则需要多付150万元。而且未来费用只会更多,例如物业费、取暖费等费用,均由住户承担。此外,就连新华社都曾指出,公摊面积的规模会增加购房者们的物业成本、供暖成本和其他一切成本。
公摊面积该不该取消?
对此,官媒用12个字明确回应了这些声音,在新华社发表的《“公摊面积伤民”矛盾亟待求解》一文中写道:(公摊)“长期存在但并不意味着合理”,毕竟这与国际的规范不匹配。尤其是随着我国商品房市场的逐步完善,精装房也相继推出,市场规范的完善使得普通社区越来越不适合居住。
而且目前公摊面积没有全国统一的评定标准,单价也没有统一的衡量规定,面积多大和单价多少钱都是商家说了算,很多购房者甚至无法通过自己测量得出与合同上相同的数字。所以,即使在短时间内不能马上取消,也应该在这方面尽快落实较为合理的规定来解决这一问题。
消除公摊面积,利大于弊
对于取消公摊面积的问题,不管是哪种角度,都是利大于弊。毕竟只有顺应民意,才能促进发展,买房才能变得更容易。但也有一个问题:一旦公摊面积被取消后,老买家需要做些什么?毕竟他们的房子已经买了很久了,且一直以来,公摊面积的费用都是由他们自己承担的,公摊面积取消后,费用会退给他们吗?若是不退,会有人放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