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素养首先是指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深刻的认识。我们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在学校里教的是科学基础学科,他应当能够分辨清楚这门学科上的最复杂的问题,能够分辨清楚那些处于科学思想的前沿的问题。
为什么教师要懂得那些课堂上并不学习的东西?以及那些跟中学所学的教材没有直接联系的东西呢?这是因为:关于学校教学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只是他的知识视野中的起码常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阔的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那些在教坛上活跃的优秀教师,他们的课堂之所以能够深深地吸引学生以及听课的教师,就是因为他们不单单教授教材或课文中提供的有限的一篇内容,还能够由此进行展开,链接更多的相同主题的文章,这样语文课就的内容就更加的饱满。学生也能够在对比的学习中得到更多更全面的知识。
真正的教育能手知道的东西要比学校里学习的东西多得多,因此他不需要在课时计划里把要讲的新教材写出来。他的课时计划里并不写叙述的内容,而只写一些为了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所必要的关于课堂教育过程的细节的简短的纪事。教育工作的能手对于课堂上所学的自己那门学科的起码知识了解的如此透彻,以至于在课堂上,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处于他的注意力的中心的,不是所学的内容本身,而是学生,是学生的脑力劳动,是学生的思维,以及学生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
以我个人的成长经历来看,年轻时初当老师,我们会在教科书上密密麻麻写上具体的教学流程,每一句话都会准确地记录下来。及时是这样做了充分的准备上课时,上课时也经常有遗漏,尤其是那些自己关注的所谓的教学难点,或者是自己精心设计的教学亮点总会遗忘。因为那时我们学识有限,更多的是关注于自己的教学设计,而忽略了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反馈。随着年龄的增长,学识的提升,经验的丰富,现在我们在备课时只关注几个大的板块,实际的课堂中,会根据孩子们的表现进行及时的调整。
就像书中说的那样:处于教师注意中心的只是教材内容,而不是教学过程的各个细节。 教师使足力气去回想讲述的过程,他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的思考和教材内容上。学生要两会这样的讲述是困难的,在这种课堂上没有不随意识记,可以在教师的讲述和语言里面有情感。而教师没有情感的讲述,是不会激发起学生的兴趣的,没有兴趣的地方也就没有不随意识记。
这是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非常微妙而又非常重要的特征,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的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以后需要花在抠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
真正的教学能手必有真正丰富的情感,那些对教材的知识很肤浅的老师,往往在课堂上造成一种虚张的声势,人为的夸夸其谈,企图借此来加强对学生意识的影响,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可悲的:虚张声势会使人空话连篇,爱说漂亮词句,所以这些都是会腐化学生的灵魂,使他们内心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