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条辨: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一云:脐下心下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 )
【原文解释】外感病八九天后,风湿相互搏结,出现身体疼痛剧烈,不能自行转侧,不作呕,口不渴,脉象浮虚而涩症状的,主治用桂枝附子汤,若病人大便硬结、小便通畅的,主治则用去桂加白术汤。
我们有三个处方治疗风湿,痛风。
伤寒过了一侯,七八天八九天,按照道理来讲,病应该好了。病人有“风湿相搏,身体疼烦”,有身痛心烦,还不能转侧身体,不呕不渴,不呕,就是病不在少阳,少阳才会出现恶心,又不渴,不渴的话代表病不在阳明,这个病不在阳明也不在少阳,脉是浮的但是是虚的是涩的,涩是湿的脉象,那么,这个病也不在太阳,这说明表证没有了,这个张仲景告诉我们就用桂枝附子汤。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生姜切(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甘草(二两,炙)。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我们把桂枝,生姜,甘草,大枣放在一起,就是桂枝去芍药汤,我们前面学《伤寒论》第21条辨就说了: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附子汤和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的组成是一样的,我们来看看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的方子:
桂枝(三两,去皮)、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甘草(二两,炙)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桂枝附子汤和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组成一样,剂量有变化,桂枝附子汤桂枝用了四两,附子用了三枚。而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三两,附子一枚。
桂枝汤是用在太阳表证,而这个患者没有表证,但是,全身关节痛,翻身都不能翻身。摸他的脉又是浮的,但是是涩脉,是虚脉。张种景的意思就是素有湿,湿很重。
过去说湿伤于下,例如久坐湿地,或者你住的地方比较潮湿,湿是从脚下面开始伤到人体的。现在的人,大多都是在冷气间呆久了,工作又很辛劳,该流汗而不 流汗,表被束到了,应该是毛孔打开流汗,结果被冷气束到了,汗流不出去,只能停留到皮肤表面上,日积月累,这个汗水慢慢累积在肌肉关节里面,这就是风湿相搏。
这个病人本身就是素有湿,用汤剂开下去,发表的时候,湿还在里面,桂枝汤里有桂枝白芍,麻黄汤里有麻黄,杏仁,葛根汤里是桂枝汤里加了麻黄,葛根,都没有用到去湿的药,病人表证可以去掉,但是湿不会去掉。
张仲景开的第一个风湿的药,就是桂枝附子汤。
炮附子是去寒,桂枝去风,当我们在使用桂枝附子汤时候,病人有风有寒,风的意思,就是全身到处游走,所以,治这种的风湿,不能转侧,并不是只在那个关节,或者是某个地方,肌肉也有。
当我们在临床上遇到到处游走的痛的时候,第一个就要想到用桂枝。有寒就要用炮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