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圈外”推文的这个标题深深吸引,到底是一个什么模型,能帮忙解决众人的困惑呢?又是怎么解决的呢?很乐意向你转述。
“我觉得目前的工作状态不是我最想要的,做得也还行,但没有太多成就感,也不知道未来发展怎么样。。。。。。想有一份真正热爱并且有前途的工作,但是不知道应该做什么,感觉很迷茫。”
这段话,要么是相当一部分人当下的状态,要么是曾经有过的状态。
这个模型称为“冰山模型”,你可能听过,用好它,差不多可以解决你一半以上的学习和发展问题。
冰山模型是个什么东西呢
冰山模型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提出来的,全面地描述了一个人的个体素质,也就是,你跟一个岗位是不是匹配、匹配程度如何、市场薪资值多少,都是这个模型可以解释的,几乎所有大公司都会用它来进行人才招聘和培养。
第一部分,知识和技能
冰山模型从上到下有很多要素,最上面的要素是知识和技能。
知识,就是我们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获得的认知和经验,比如财务知识、人力资源知识等等,包括我们现在学习的冰山模型,也属于知识。这跟你大学所学的专业、常看的书、从事的工作、甚至业余爱好都有关系。
技能,是指你所具备的某项专门技术,比如骑自行车、编程、使用电子表格等等。
一个人的知识和技能,是可以后天习得的。也是非常显性,容易看出来的。所以,我们称为冰山上面的部分。
知识技能跟工作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简单的说,如果你的工作中有很多陌生的内容,觉得每天都信息量很大、来不及接收,感到慌乱和焦虑,很可能是你的知识技能跟岗位不匹配。但这不是什么大问题,因为知识和技能比较容易补上,上上课、看看书、跟资深同事学习,一段时间后就能提升。
第二部分,能力
冰山模型中间的要素是能力,或叫通用能力,比如学习和思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相对知识和技能来说,能力高低不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比如,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到底如何,很难用一个证书、几道题目来考察,而需要看他在处理很多问题时候的行为。
能力跟知识技能最大的区别是:知识和技能属于特定领域,而能力则更多是通用领域的。比如知识会分财务、人力资源、金融等,但“创新”这样的能力,是适用于任何领域的,一旦掌握,是能够迁移的。
那么,如果能力不匹配,在工作中会如何呢?工作效率、沟通效率低,面对复杂的问题无从下手,缺乏成就感,力不从心。能力的培养周期相对长一点,一般要几个月时间。
第三部分,价值观、性格、动机
冰山模型底部包括价值观、性格特质、动机。这些要素在成年之后,很难改变。它们会受基因、家庭教育、童年经历等等的影响。简单介绍一下这3个要素。
价值观:是你判断事物的标准,比如,你在择业时,自由和稳定产生了冲突,你选哪个、放弃哪个;在事业和家庭产生冲突时,你怎么处理等等。如果你在工作中经常陷入矛盾和纠结,对所做的事情很难发自内心地认同,很可能就是价值观上不匹配,比如你做自媒体,公司为了赚钱让你写一些低俗内容,但你觉得那对用户没有价值。
性格特质:则是个人的行为偏好,比如,你是偏内向还是外向,更关注宏观还是细节,等等。如果你在工作中发现,自己好像工作量没有很大,但却感觉心累,很可能是性格不匹配。比如,你是内向性格的人,是从独处中获得能量,但你做了一份每天都要跟陌生人沟通的工作。
动机:其实动机的分类方法有很多,最常见的是麦克利兰的理论,分为成就动机、权力动机和亲和力动机。成就动机的人,喜欢挑战;权力动机的人,希望影响他人;而亲和力动机的人,希望维持更好的团队关系。如果你感觉自己没有动力,做事提不起经儿来,那很可能就是现在的工作跟你的动机不匹配,比如你明明是成就感动机,喜欢一定挑战,但你的工作却高度重复。
冰山模型讲完了。
现在你知道了,工作跟伴侣一样,“匹配”比“优秀”重要,而你跟一份工作的匹配要素,其实就是冰山模型中的要求。
所以,我们感觉一份工作不喜欢,有可能是缺乏知识技能的慌乱和焦虑、缺乏能力导致的挫败和低效、价值观不匹配导致的矛盾和纠结、动机不匹配导致的没热情,或者性格特质不匹配导致的心累。
而且,所有匹配要素里面,冰山底层的隐性要素起了更大的作用,就像找伴侣一样,尽管看起来表面条件差不多,但你就是对一个人有感觉而对另一个人没有,这就是冰山底层的隐性要素在发挥作用。
所以,现在你就可以分析:如果目前的工作自己不是很喜欢,那么到底是哪里不喜欢。
冰山模型如何帮你找到真正热爱的工作呢
假如你现在做的销售,你不喜欢现在的岗位,想要转行做互联网运营,面对一个陌生岗位,不知道自己是否匹配,这时候应该怎么办?或者说面对多个感兴趣的岗位,不知道该去哪一个,又该怎么办?这世界上有几千种岗位,总不能全都干一遍然后再选。
其实很简单,你把目标岗位用冰山模型分析一下,就可以了。
具体该怎么办呢?分成四步:
第一步,先确定一个你要分析的岗位。
比如你有一个目标岗位,或者从你自己的相关经验出发框定了几个目标岗位,一个一个分析。这时你可以去领英等等这类招聘平台去搜索,比如技术服务岗位,就搜这个行业技术服务岗位,然后会出来一堆人,你看这些人的履历,看看他们后来都去了哪里,你就知道潜在的方向了。而且这个方法也能帮你判断,未来你要去的这个行业和岗位,到底有没有前途,这些原先做该岗位的人,后来出路是什么。当然行业在发展,岗位前景也会有变化。
第二步,在招聘网站上,搜索这个岗位的招聘要求。
这时,你会找到很多公司对这个岗位的招聘要求,找出几份不同的招聘要求,提炼出共性。
第三步,按照冰山模型,综合分析这些招聘要求。
你会发现,招聘要求基本上也是按照冰山模型来写的。以新媒体运营岗位为例,有对知识的要求,比如传播学或文学专业毕业、了解内容营销知识、熟悉新媒体平台;有对技能的要求,比如精通公众号排版工具使用;也有对能力的要求,比如文案写作能力、用户思维、学习能力等等;最后,还有对性格特质、动机等等的要求,比如细心、热爱挑战等等。把他们汇总在一起,就可以得到这份岗位的需求模型了。
第四步,按照岗位需求模型,与自己进行对比。
岗位需求模型已经出来了,自己对照一下,到底是不是符合,是不是应该换工作或转行。当然我们很难找到完全匹配的工作。
如果是冰山底层的要素不匹配,那么不建议选择这个职业,因为这些要素后天很难改变;但是如果是知识、技能方面不匹配,未必不能选,因为大部分知识和技能都是可以后天学习的,只是看你是否愿意投入时间罢了。
我们平时看一份工作,大多只看到冰山表层,比如职责、薪资、办公环境、学历、专业等等因素。可是,最终这份工作你能不能做好、是否有成就感,其实是很多隐性要素决定的,即你对工作的感觉是由你的性格特点、动机、价值观决定的。
冰山模型还能解决职业选择以外的很多问题
冰山模型,不只是能用来选择职业,还可以用在其他很多方面,比如今天稍微提到一点的伴侣选择;还有子女教育,很多父母都给孩子报很多培训班,但孩子时间有限,所以应该选什么培训班,是背诵单词和儿歌,还是开发思维的课程,如果你知道了冰山模型,相信会有答案。
所以,我们学习的每个方法论和模型,都不是只能解决一个问题,而是可以解决几百甚至几千个问题。查理芒格说过,掌握一定数量的思维模型,能解决这个世界上90%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