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宽容,勤奋,上进,谦虚,忠诚,孝顺,有同情心等。
而荀子和韩非子则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如人的自私虚伪,虚荣,高傲,嫉妒心等。
无论人的善恶都是以生存为原则,以满足自我为主要目地,自私才是人性的本质,非褒非贬。
人性自私天性使然无可指责,就连其他动物都知道保护嘴边的食物。只是人自私的程度不一样,正常范围之内的自私必须或者说是生活生存需要,没有完全不为自己打算自己着想的人,但不合理的获取或伤害别人超越底限不可以。
满足自私的两个途径,一种是满足自己的利益伤害他人为前提满足自己的物质自私,比如说抢劫、偷东西、地沟油…
真正的高手是给予别人更多利益来满足自己精神上利益,贡献物质得到世人尊重,铭记于心,助人为乐是因为利他,才是真正的利己。
从个人的角度而言,我们也需要利他。
比如,我是个写文章的,我就要利他,尽可能地为读者着想、为读者服务,尽可能输出有价值的内容,而不是搞震惊体、胡编乱造博眼球——我利他,做好了,读者就会给到我正面的回馈;反过来讲,如果我利己,只为了自己那点流量,那么我早晚也会被读者抛弃;
比如,你是个做生意的,你就要利他,尽可能地让客户满意,只有客户满意而且不断地满意了,你的生意才会做大做久,坑蒙拐骗的自私行为,是肯定不长远的;
比如,你谈恋爱了、结婚了,你就要利他,不能光想着对方该怎么对你好、别老是纠结他到底爱不爱你,你得想一想该怎么爱他,你有没有让他感到幸福。
利他是一种思想、价值导向、生存方法,具体的做法可以用一句话总结:
想要从别人满足你,那么你先得满足他;如果别人满足了你,那你得在语言和行动上做积极的回馈,这样人家才会不断地满足你。
当我们真正无私做人的时候,最后得到的反而是最多的,这就白岩松所说“无私为大私”。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天地它是独立存在的,不因其他事物变化而变化,所以它能保持它的长久性永恒性。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
自私滋生出人的终极本质,趋利避害,利则近,害则避,与对错无关。人接触的所有事物本质上都是利益相关、价值交换
任何关系根本上是一种平衡关系,相互关系,没有回报的付出谁都付出不久,爱也一样,如此现实。
扒开人的自私与趋利避害,,在无利益冲突时,人性是向善的,有了利益冲突后,人性不再向善,甚至是向恶的,如拆迁、离婚、家产继承等等。利益越大越能唤醒人的原始本性,自私和趋利避害。
自私是人的本性,但是无私更是一种大智慧,因为人越是无私,得到的东西越多。当你懂得成全他人的“自私”,让自己“无私”,也就是你真正思想觉悟,心智成熟的标志,你也会因此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