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53年春暖花开之时,也就是1669年前的这个季节。魏晋时期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今日的浙江绍兴会籍山阴的兰亭,组织了一场风雅集会。在这次集会中,大家畅饮欢笑、吟诗作赋,度过了开心愉悦的一天。
集会结束之际,大家期望把当天即兴完成的诗词歌赋,做成一本诗集,叫做《兰亭集》。既然成书了,就应该有个序言,于是大家请德高望重的王羲之为之做序。微醺中的王羲之没有推辞,拿起笔,洋洋洒洒写下了28列、324个字,这就是名垂青史、传诵至今的《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修禊(禊礼),是古代的一个习俗,也是游春的一种活动。人们聚集在水溪河边嬉戏洗礼焚香,洗掉并赶走不详与邪气,并祈求来年的幸福。古人也借此习俗,搞成了好友之间饮酒聚会,舞文弄墨的雅集。
以王羲之的影响力,当时一代的社会名流和精英都参加了,其中有大司徒谢安、辞赋家孙卓、魏晋名士谢万和名僧支道林等。当然,王羲之是不会让他的几个儿子,错过这场见大世面机会的。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来的嘉宾当中,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不分辈分相得益彰。别人不说,单说东晋名僧支道林,人称支公,就是不同凡响的人物。
谢安说他“双眼黯黯明黑”,孙卓说他“棱棱露其爽”,还有人说他“欲闻其言,恶见其面”。由此可见,支公大概是个有着冷峻电眼、丑的很有特色的僧人。
正是这样一个人,在魏晋那个重颜值,远甚于历朝历代的“看脸”时代,一个丑和尚,能结交到这么多名仕朋友,与他超凡脱俗的高水平是分不开的。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这个地方有高山峻岭、茂密的树林和挺拔的翠竹,还有清澈湍流的溪水。大家依次散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两侧,书童将装有酒的觞(一种很轻的酒杯),放入流动的溪水中顺流而下,飘到谁的面前,谁就可以取之饮酒并赋诗。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虽然这里没有丝竹管弦乐队的伴奏,但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酣畅淋漓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这一天,晴空万里,清新的和风温暖舒畅,抬头仰望宇宙,空间如此广大;低头俯察万物,种类如此繁多,所以放眼纵览,舒展胸怀,饮酒赋诗,足以尽情享受这份快乐呀!
兰亭序的开篇,我们读到的尽是美好愉悦,这份酣畅的心情,淋漓尽致地跃然纸上。这是王羲之难得美好愉悦的一天。因为,他和一群好友在大自然中,尽兴地享受美酒,忘情地畅谈和吟诗作赋。
然而,进入兰亭序的下半段,已过中年的王羲之,就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那一抹忧愁了。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人们互相交往中,转瞬就度过了一生,有的襟怀坦荡,在家里与朋友倾心交谈;有的把情趣寄托在某些事物上,不受世俗礼法约束而纵情享乐。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虽然人们各自对生活的爱好、取舍千差万别,性情也有宁静和急躁的不同,当他们遇到欢愉的事情时,心里就获得了暂时的安慰、喜悦和满足,但却在不知不觉中,人的衰老也到来了。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等到他们对自己的追求感到疲倦时,心情即随之变化,感慨也随之产生了。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以前喜欢的,一夜之间已成过往之事,对这些又不能不深怀感触。更何况人的寿命长短,是凭造化决定的,可距离人生的终点,却越来越近了。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揽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甞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古人说:“生死毕竟是人生的大事啊!”怎能不让人伤痛呢?每次看到前人兴怀感慨的原因,竟然和我的感觉完全一致,所以提笔撰写此文时,不禁叹息悲伤,却又不知,这究竟是为了什么?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把生和死当成一回事,我做不到;把长寿(彭组:道教之神,以长寿著称)和短命(觞:意指未成年而死)看成一样的,我同样也做不到。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的下一代哀悼我们,就像今天,我们哀悼我们的前辈一样,周而复始,永远在这个循环之中。
悲夫!故列序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真是悲哀呀!所以今天把大家写的诗,集在一起,并记下这次集会者的名字。即便时过境迁,但人们抒发情怀的心情是一致的。后人读到了这个诗集之后,也能够产生一番感慨。
以上就是《兰亭集序》的全文和解读,您读了之后,会有怎样的感慨感触呢?
首先从书法的角度,它为什么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呢?
在这篇文章中,充分体现了大书法家的书法之精妙,就以出现了21次的“之”字来说,字字不同、重字不重、各逞美态、短短三笔、变化无穷。
同时,《兰亭集序》影响的不仅是书法史,还影响了绘画史,因为有画家曾经画《兰亭集序》的故事。
这部作品甚至还影响到了建筑,在浙江绍兴的山阴,后人不仅修建了兰亭,设计了一条小路,还营造了流觞曲水,甚至用园林的方法,把当时的场景再创造出来,变成了一个著名的景点。在这个地方,以建筑的写实方式,再现了当年兰亭雅集盛况的场景。
2019年我和《兰亭集序》结缘,计划2020年春节休假期间,前往绍兴山阴,亲身感受兰亭现场的风采。没曾想疫情肆虐,至今尚未成行,但我相信这一天越来越近了。
其实王羲之和《兰亭集序》之外的故事,也同样精彩。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微醺之后的即兴之作,虽是酒后之言,却是感慨万千、情真意浓。由于是草稿,文章中有很多涂抹,甚至还有一些错字。但这些不仅没有使这篇文章失色,反而映衬出,王羲之那份禁不住的欢喜和按捺不住的哀愁。
遗憾的是,无论我们从任何地方看到的《兰亭集序》,都不是王羲之的真迹,那它的真迹在哪里呢?
台湾的故宫博物院中有一幅画,叫做《萧翼赚兰亭图》,画的就是唐太宗手下的监察御史萧翼,从浙江永兴寺的主持辩才和尚手中,赚(骗)得《兰亭集序》的故事。
所以,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真迹,应该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手中,并且与他合葬在昭陵里。
有人怀疑这个故事是虚构的,唐太宗这样一个一世君王,不可能做出如此拿不出手的事请。但无论如何,诸如类似的传说,更加增加了《兰亭集序》的魅力。
唐太宗拿到《兰亭集序》之后,找来一批当代的大书法家进行临摹,其中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现在我们看到的《兰亭集序》,就是当年他们留下的各种不同的临摹版本。这些临摹版本,为了能够永久保存,被刻在石板上。
但是由于战乱,这个刻有《兰亭集序》的石碑,被交战双方抢来抢去,又将这个文化的珍品,像垃圾一样,被扔在沙湖林中。所幸这个石碑,在宋朝的定武军被人发现,所以这个版本的《兰亭集序》,被称为“定武兰亭”。
我们看到的“定武兰亭”,是残缺不全的。有缺3个字,也有缺4字的。这是因为当第一个人从石碑上拓出(印刷)全文后,他破坏了石碑上的几个字,他的版本就变成了绝版,也就有了更高的价格。
由此看出,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故事,也给了我们很大的讽刺。
这些人并非真心喜爱王羲之的书法,但却有着无尽的贪心和私欲。有了作品的全本之后,把石碑打坏,这样手中“孤本”的价值就提升了。唐太宗也是如此,得到了《兰亭集序》真迹,却把它带到坟墓里自己独享。
我们喜欢并热爱美的作品,但不应有贪欲,如果把这种美变成贪心和自私,它的意义又何在呢!?
当前流传下来的,除了“定武兰亭”之外,还有“神龙版本的兰亭”,同样也是残缺不全的。这些版本在人间流传,没有一个是王羲之的真迹。王羲之若是死后有知,一定会感到十分荒谬。他在乱世中留下的一个真性情的痕迹,却被抢来抢去,遭受无端的蹂躏,完全失去了这个作品的真正意义。
我认为,如果真的喜欢兰亭,就要走向“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尽情感受活着的季节和山水的美好,和一群人品干净的人相处,这才是兰亭对我们的启发。
我们热爱书法,喜欢兰亭,应该体会王羲之真正的本质。如果仅仅是卖弄,或者炫耀这个版本有多么昂贵,都是违背了王羲之的本意。
兰亭序真正的精神应该是: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每当看到、写到这样的词句时,我们心中总会萌生出一种感动:宇宙这么大,我们为什么不能更豁达、更潇洒呢?我们要把心中美和爱,变成可以分享的大美和大爱,这样的人生才有更大的意义!
2022年3月7日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