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学校启动教研周活动,本周已经正式启动,昨天有一位老师已经开了个好头,第二天就是我了,临到头,还是要好好准备。
课题是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文《谈创造性思维》,这个单元也是学生进入初三以来正式比较系统的接触议论文体,议论文我们知道这是高中生的必考作文,今年高考作文也倾向于任务驱动型,这种考试的方向也为我们提个醒,初中阶段有必要为将来打下好的基础,初中最后一年的学习,要考虑到将来三年的高中语文学习。
议论文顾名思义就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着重思辩性、开放性、发散性特点的训练。这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作为基础性的语文学科更要考量这一点,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过,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苇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的价值就在于有思想。课堂开始,我以此句作为开场白,试着营造一种学习的氛围。紧接着出示几幅现代化的建筑图片,如“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港珠澳大桥”、“悉尼歌剧院”等,通过这些建筑告诉同学们,这些伟大的作品无一不闪耀着人类智慧的结晶,兼具实用性和美观性,呈现出现代化的设计理念,震撼世人。引出“创造”、“创新”这个主题词,顺势引出课题,简介作者。较为妥当的导入环节算是自然过渡。
初读课文,我在此给出一点提示,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层进式的的论证思路来阅读课文,学生初次接触议论文这种文体,多少有些难以理解,继续给出提示,本文的论点是“努力做一个有创造力的人”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若有所思,渐入佳境。学生陆陆续续疏通文章的层次,明确作者的中心论点:努力做一个有创造力的人,为什么要成为这样一个人就呢?因为这是现实的需要,“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虽然这种模式在我们的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正因此,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
引导继续研读文章,不难发现可以找出并加以归纳:首先要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其次是运用知识,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第三是能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这里文章举了两个例子和三个名人的故事:分别是德国铅活字印刷的发明者谷登堡,他将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了一种新的机械,能打印出印花来,就是印刷机和排版术;另一个美国实业家罗兰.布歇内尔因为看电视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的电子游戏,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同时还列出三个名人,是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在他们的身上,这些光辉灿烂的明星,在多数情况下,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非凡的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具有创造力的第四点:“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做生活的有心人。文章不断深入,第五点是在心理上“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这就是自信心。简言之,即为“汲取”、“活用”、“持恒”、“留意”、“自信”,如果具备这些创造性的要素,那么可以恭喜,你极有可能就是具有创造力的人。这是每个人学习努力的方向。
由此,我们可以可以小结一下,本篇课文的的中心论点是“努力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这是现实生活的需要,因为生活中很多时候,正确的答案远远不止一个,这要求我们不断要培养自己创造性的思维,文中通过层进式的论证思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方面,逐步深入推进,通过举例论证的方法,文章观点明确,材料丰富,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通过学习这篇论说文,我们要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观点,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体会创造的乐趣。相信通过这类文章的触类旁通,我们一定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