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本身不是原罪。从工业化角度看,它是连锁餐饮标准化、效率化的必然产物,甚至在食品安全管控上可能比一些小作坊更可靠。问题的关键在于:消费者有没有被尊重知情权?价格是否与价值匹配?
正如评论区有网友犀利指出:“蜜雪冰城没人骂,是因为它便宜得坦荡;西贝被喷,是因为几块钱的预制汤卖你八九十,还嘴硬说是现熬12小时。” 这种“用科技降本,用情怀增效”的操作,本质上是对消费者的欺骗。老罗真正反对的,从来不是预制菜,而是“挂羊头卖狗肉”的营销套路。
更值得点赞的是,他在批评的同时,主动表扬了老乡鸡——明确标注哪些是预制、哪些是现做,让消费者明明白白选择。这才是行业应有的姿态:不妖魔化技术,也不神化手工,把选择权交还给市场。
说到底,吃饭不仅是生理需求,更是一种信任消费。我们愿意为“现做”支付溢价,前提是你得真“现做”。如果连这一点基本诚信都没有,再高的客单价、再精致的装修,也不过是建立在谎言上的空中楼阁。
希望这场风波能成为一个转折点:让“预制”不再是个需要遮掩的词,而成为菜单上坦然标注的选项。毕竟,消费者不傻,他们只是需要一份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