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5日,惊蛰。
我对节气最初的认知源于母亲的唠叨,记得小时候,每一个节气来到的时候,母亲一定会念叨这个节气的名字。
对于母亲,我更多的是畏惧,而不是敬佩,当她每次都能准确报出节气名字的时候,是我唯一对她刮目先看的时候,后来才知道,原来日历牌上都有。
不是母亲多厉害,而是我很少看日历,即便看了,也从不关注上面的节气或者对于今日宜忌的提醒,但是老人们都喜欢,或许那是从骨子里带着的对于传统的记忆。
后来语文课本上出现了24节气歌,老师并没有给我们讲它们的故事,而是要求我们背过就行。那是我第一次对节气产生反感,我不喜欢背诵无意义的东西,相比于节气歌,我更喜欢李白的诗,或潇洒恣意,或狂妄任性,或风流倜傥,或浓情蜜意,令人赞叹、回味。
也就这几年的时间吧,我突然发现一件可怕的事情,我也开始关注节气了,甚至当我看到它们的时候,心底还会不自觉地滋生出眷恋、怀念的情绪。
我有些恐慌,因为心底总有一个声音在告诉我,你老了,你眷恋和怀念的不是节气,而是那些穿插在节气中的悠悠岁月。
因为恐慌所以排斥,于是我刻意不去看日历,但有时候有些东西,你越逃避,它们在你脑海中越清晰。
后来我索性就放平了心态,主要还是因为经历了挣扎后慢慢接受了自己年龄的问题,与其做无谓的担忧,不如好好想想如何让自己的后半生更有意义。
数着节气过日子,其实也挺有趣。
24节气是农耕文明的产物,以前的人们没有天气预报,又必须靠天地吃饭,所以便通过集体的智慧,把经验和知识糅合成了传统文化。
也不知道是我关注了以后才发现,还是发现了以后才关注到,人民日报微博貌似每个节气都会有提示,看来主流媒体对于中国文化遗产也是越来越关注了。
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象征着仲春的开始,是“蛰虫惊而出走的日子”。从这一天开始,气温回升,春气萌动,万物生长。
这几天早上醒来,发现时间虽然差不多,但是窗外的亮度却一天天不同。从黝黑到微光再到大亮,让我不禁心生感慨,哎,季节有更替,生命是否有轮回呢?
沐浴在明媚的春光下,一个词语不可避免地跳进我的脑海,春暖花开。中国中文真是博大精深,短短四个字的词语便把这整个春天囊括其中。
海子有一首诗我特别喜欢,就是大家熟知的那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想有座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曾经有段时间,我特别盼望着自己能有一座房子,后面是一片美丽的桃花林,前面是一个爬满蔷薇的院子,阳光透过落地窗洒进屋子里,温柔地看顾着一人、一书、一茶、一猫、一狗、一心。
可惜现在来看,这个愿望不好实现了,没有关系,陶诗有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人总要沉下心来过一段宁静自省的日子,整理自己。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茶,吃不求饱的点心。与日常琐细共有一种呼吸的节奏,在自身的情感起伏中积蓄力量,收获不需要理由的快乐。——沈熹微 《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