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学校开展了“九九重阳节,浓浓敬老情”活动。这次活动既有让学生进行重阳节传统文化的探索,也有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问候长辈,给长辈鞋一封信,制一个贺卡,帮长辈做一件家务,低年级的小朋友给爷爷奶奶捶捶背,揉揉肩,唱支歌。通过家长的反馈,看出这次活动非常成功。有的孩子为爷爷奶奶洗脚,爷爷奶奶感动的都流泪了,有的孩子回家就忙着做家务,看着爷爷奶奶都笑了。不少家长发了朋友圈,还有的家长拍了视频号,发了抖音。这看起来是一次成功的活动,但同时也折射出了一些问题:家长为何如此感动?为什么会配上文字晒一晒?说明他们受到这样的待遇极少极少,同时也告诉我们,要以节日活动为契机,活动结束,孝心不止,孝亲敬老要常态化,不能成为一次次活动后的感动。
前天读李镇西老师的文章《得育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他非常反感这种张扬的德育活动,他认为德育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这里的“积极”说的是行为文明规范,符合公民精神,这里的“生活”指的是我们(不只是学生,还包括学校所有的教职工)每时每刻彼此交往的状态。德育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如德育常规:升旗仪式报告会,歌咏比赛,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板报比赛等各类活动,但有效的德育主要不是靠这些,德育应该给孩子呈现一种自然的生活常态,一种情境,一种氛围,一种气息,一种感染……一种举手投足的自然,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充满德育因素,不是刻意的,尽可能了无痕迹。
马卡连柯说:“不要以为只有你同儿童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进行教育,你们是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的儿童,你们怎么穿戴,怎么同别人谈话,怎么谈论别人,怎样欢乐或发愁,怎样对待朋友和敌人,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儿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很多时候,教师的行为甚至决定了学生的行为。这是我们意识不到的德育,但这是最真实,最自然且最有效的德育。你不去尊重别人,怎么教育儿童讲文明讲礼貌?你自己都不愿意去看书,怎么能强迫孩子每天去读书呢?你每天上课都随便应付,怎么能要求学生认真写作业呢?……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刻都在影响着孩子。朱晓平老师在《微教育》中说:“刚出生的孩子初生孩子就好比一个空壶, 我们往里面倒上铁观音,出来的就是铁观音;我们往里面倒上白开水,出来的就是白开水;我们往里面倒上咖啡,出来的就是咖啡;我们往里面倒上毒药,出来的就是毒药!作为父母,教育孩子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身教胜于言教,因为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对孩子进行输入。”作为老师也是一样,教育无处不在,你破坏了规矩,学生就学会了不遵守规则,这就是教育;你出口伤人,学生便学会了指责别人,这就是教育;你不守信用,学生便学会了出尔反尔,这也是教育。
把德育看做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就是努力让师生都共同生活在充满道德意义的环境中,不知不觉的彼此学习,情不自禁的相互感染,向青草一样朴素,像小花一样美好,像流水一样自然而然,像阳光一样无处不在,所谓润物无声,所谓潜移默化,所谓耳濡目染,所谓潜滋暗长,即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