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的班主任在班级群里发通知,说明天开始,学校食堂放假,走读的学生回家吃中饭和晚饭,寄宿生自行解决吃饭问题。接着,班主任在群里发出倡议,希望方便的走读生发扬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精神,邀请寄宿生一同回家吃饭,以帮助寄宿生解决午饭晚饭没有着落的问题,而且把寄宿生的名字发在群里,三四个男生,五六个女生,人数倒也不多。
我们家离学校近,三五分钟女儿就到家了,更幸运的是,我又放寒假在家,刚好有时间一天两顿,做饭给女儿吃。我想我可以算好了时间,女儿一到家,饭菜就上桌,热气腾腾的,荤素搭配,女儿再也不用去食堂排长队吃大油大荤的冷饭菜了。
而这些寄宿的孩子,父母不在身边,没有家长的照顾,没有饭吃。想到他们在班上大部分同学都回家以后孤苦无依的样子,可怜的小眼神,只能靠吃方便面、面包充饥,这么冷的天,他们怎么办?一种同情油然而生。
我想我们可以邀请一两个孩子来家吃饭,反正一起做,只是多双筷子而已。我赶紧输入邀请的信息,说我家可以邀请一两个孩子来。
发出之前我犹豫了一下,邀请谁呢?女孩子里面有好几个名字,我都在女儿嘴里听到过很多次,估计处的挺好的,我不能确定人选啊。我考虑再三,决定等下放学问问女儿,让她做主邀请,这样也给她做人情的机会。哈哈,我为自己的同情心和善解人意点赞。
放学了,接到女儿,跟她说了班主任在群里说的消息,明天起学校停止供应饭菜了。女儿吐槽说学校也真是的,又上课又不供应饭菜,不考虑学生和家长多不方便。我安慰她说,没事,我刚好有时间在家做饭,你可以回家吃好的。女儿担心的问我“你可以吗?不行就再想办法解决。”我自信满满的说:“没问题,刚好我可以再恢复一下厨艺”。
我又说“于老师觉得住宿生没饭吃,可怜呢,让走读生发扬友爱互助精神,邀请住宿生回家一起吃饭。”我还没把想让她邀请同学一起回来吃饭的想法说出来,女儿就接话说:“你不知道呢,住宿生已经都讨论了好几天了,她们要到中大街扫街吃美食,明天吃哪家店,后天吃哪家店,兴奋的不得了呢!她们才不要去同学家吃饭呢。”啊?!我错愕了,原来我们认为的没饭吃的困境,对孩子们来说却是一个自由外出享受美食的难得机会啊!
我想起了上次听的一个报告,介绍说现在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太快乐,要让他们接受挫折教育,把孩子送到山区或农村,或者这个那个的夏令营,去体验一两个星期。家长期望通过这一两个星期的体验,孩子能感受到现在拥有的生活的幸福,懂得珍惜,由此懂得感恩,并从此爱上学习,美其名曰吃苦教育,或者叫挫折教育。这几年,这样的体验夏令营(冬令营)如火如荼,家长趋之若鹜。
殊不知,孩子们到了那里,简直就像快乐的小鸟,自由自在。大人认为的苦难,对他们来说却是新奇的,有趣的,是摆脱父母管束的自由时光,哪有什么苦难的体验,完全就是幸福新天地啊!
作为父母,作为成人,我们总是会从自己的角度,去给孩子我们认为的快乐和幸福。我们给她们无忧的衣食,衣服怎么好怎么买,食物怎么有营养怎么来,费尽心力,用心良苦。我们尽力的陪着孩子,只要有时间就陪着,陪读书,陪做作业,陪看演出,陪玩……我们牺牲了那么多时间陪孩子,自己觉得很辛苦,但有一种自豪感,觉得自己是天下最称职的父母,最尽心力的父母,所以,我们的孩子应该感到幸福,应该感激我们,应该听话才对。
但我们做家长的完全不能理解,对孩子们来说,父母每时每刻的陪伴其实是一种无形的束缚,精雕细琢的美食也只能让他们嘴巴变叼,各种各样的要求才是苦难深重……所以,父母,成人,我们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他们的健康成长到底需要什么?少一点看护式的陪伴,多一点深层次的互动;去掉不必要的管束,给他们自由思考与行动的时间和空间;拿走不必要的保护,让他们体验一下真正的挫折;让他们吃点粗茶淡饭,给他们更多的机会体味食物本来的味道……
作为父母,我们要解放孩子,也解放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