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有时候无意间拿起的一本书就会完全改变之后的人生。——古贺史健(本书作者之一)
我也很期待这本书能改变自己什么,只是鉴于以前的一些经验,发现书本对自己的影响力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削弱,所以不敢夸下海口。或许以后,会二刷三刷这本书,或许以后,会再去看看阿德勒的其他著作?这些不可知。但也正如本书的作者所说: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现在认认真真地写完这本书带给自己的澎湃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
把目录浏览了数遍,亦未抓住全书的核心,因为感觉此书全篇都是干货,句句都是经典。如果通过摘抄句子来书写读后感,那很快就能成文。但摘抄所得也并非自己所感,读书应当如蜜蜂酿蜜,把读过的内容通过自己的感触消化吸收,最终酝酿成自己所思所感。
“我听过许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大概是因为这些道理,只是听过,始终没有转化为自己所得吧!
阿德勒说,人的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这点我曾经似有感悟,而又不能透彻成体系。我认可这句话吗?我认为,这句话成立的前提,是有它的时代背景的。
阿德勒还表示,婴儿是既脆弱又强大的存在,它因为它的脆弱而强大,让所有人不得不围着他转。同样,我认为,这句话成立的前提,也是有它的时代背景的。
他们的成立有一个共同的时代背景——这个社会,是个和谐友爱的社会,人人不为衣食住行发愁,他们不为物质发愁,还关心弱者。这是个理想化的社会,却不是现实的社会。我更赞同马斯洛的人类需求理论的五级模型,生理(食物和衣服),安全(工作保障),社交需要(友谊),尊重和自我实现。
阿德勒的课题分离的思想也很令人惊叹。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课题,孩子学习不用功是孩子的课题,家长不应干涉,如何面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是家长自己的课题。关于这个观点我持中立意见。因为要中国家长不插手孩子的学习实在太难了!
写了这么多,难道我是来批判这本书的思想的吗?当然不是!
我非常喜欢阿德勒心理学的“目的论”。人之所以有这样的行为,不是因为“经验本身”,而是我们“赋予经验的意义”。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我曾经十分信赖弗洛伊德的“心理创伤理论”,也就是所谓的“原因决定论”。“幸福的人被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一生治愈童年”。当然,这种理论有他的正确之处,但是如果世界完全如此的话,人将陷入深深的绝望。因为你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父母、出生、成长环境,一切都被这些自己无法控制的东西决定着,那么我的未来在哪里?
相反,阿德勒的“目的论”认为,你不是因为过去种种才变成现在这样,而是因为达到自己现在的一些目的才变成现在这样。比如我的社交退缩,也许和以前的经历有关系,但是我现在仍然如此回避社交,恐怕只是为了达到“避免在人际关系中受到伤害”这个目的。人不是缺少获得幸福的能力,而是缺少获得幸福的勇气。阿德勒鼓励人直面自己的人生课题,不要总把眼光盯在过去种种,这确实是一个突破弗氏理论的很大贡献。
我还非常喜欢阿德勒的“活在当下”。如果人生是一场没有彩排的演出,那么我的每个舞步都应当被认真对待,至于刚才跳得如何,最终的落脚点又在哪里,这些都不是很重要。整场演出就是因为每个认真的舞步而精彩。
读后感写到这里已经接近尾声,因为是第一次读所以写得有点肤浅。希望自己以后有机会再多接触一些阿德勒的思想,为人生点亮一盏新的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