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快要结束的时候,这一个暑假以来的自我怀疑达到巅峰,内心的恐惧和焦虑达到一个完全不能排解的地步。这本书就是这个时候偶然遇到的。
这本书的作者是松浦弥太郎,一位日本男作家。
他说,我们不能不去爱的两件事,是“恐惧”和“寂寞”。
一、去凝视那“两件事”
在感受到恐惧和寂寞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正视自己的情绪,了解自己的喜怒哀乐,适当的观察自己情绪的变化,就会发现大多数人都一样,对未来常常感到不安,偶尔没有自信需要别人的肯定,想要更多的朋友,这些往往都加剧了我们的恐惧和不安,实际上,这些猜想和比较往往把目光都放在别人身上,我们应该花更多时间关注自己。
凝视自己的“恐惧”和“寂寞”。
同时,警惕那个“戒不掉快乐的自己”。
开心的事情很可怕。令自己舒服的事情很可怕。于是令自己开心的事情,愈是令自己舒服的事情,同时也伴随着同等的可怕。
感受到“恐惧”和“寂寞”时,将自己抽离出来,以局外人的角度去观察自己,了解自己,别人拥有的那些我特别想要的我都没有,但是或许我有些旁的东西,已经很珍贵了。负面情绪汹涌而来的时候,不要抗拒它,请承认它的存在,凝视着它生长蔓延,不要自我苛责,也不要试图用沉溺快乐去解决。
痛苦时需要的是药品和休息,而快乐是精神好的时候才能享受的事。
二、去接受那“两件事”
接受“恐惧”和“寂寞”,是因为知道这两件事原本不可避免,而且这两件事情对于人类来说,原本就是弥足珍贵。
这世上的所有人,在孤独面前一律平等。
孤独是生而为人的基本条件,是考验,也是人类的强大之处。正是因为有不依靠任何人的独立个体的存在,我们才能自立行走,活出自我。
你可能胆小害怕失败,害怕孤独,害怕年华老去青春不在,害怕疾病夺取你的金钱时间或者一切,你你现在的每一刻都是你生命中最年轻的一刻,你不会再比现在更年轻了,所以你何须用可以把握的青春去哀悼已经过去抓不住的时间呢。外表和疾病都非我们所能控制的,所以我们能做的是保持自己的仪表更加得体,保持更好的作息和更好的心理状态,以期待更好的调节我们的身体获得更长的寿命。
三、去原谅那“两件事”
你想从这样的痛苦中逃离,不愿意失去拥有的,害怕贫穷到了无以附加的程度。而其实,在痛苦中你才更容易知道自己的弱点和缺陷,经历过痛苦,你才更容易体谅那些经历痛苦的人,你在成长。而且,更重要的是,你必须接受,你无法逃离这样的痛苦,不只是你,所有人类都无法逃离这样的痛苦。
你愈是想要逃避,那些令你痛苦还有辛劳的事愈是会紧紧的跟随你。
四、去爱那“两件事”
你在意外表,为生育感到苦恼,讨厌自己,想实现梦想,对一切都感到不安。但是。
It will never rain roses: when we want to have more roses we must plant more trees.
写在后记的后面。
日本人好像很喜欢写类似的生活类的书,虽然我身在低谷,但是看完整本书之后,真正提醒我和打动我的是后记里的描述。
首先,严于律己的人,才有资格享受生活。
尽管身兼数职,事务繁杂,松浦却始终恪守着清教徒般规律的生活。
早上五点起床,跑个马拉松,晚上五点半结束工作,七点和家人一起用餐,十点准时睡觉。经年如此。
三个人以上的聚会,他尽可能不参加。
派对之类的活动一概婉拒,酒约和饭局之类的邀请,也同样谢绝回避。
他喜欢和朋友相聚,但每个月只安排一到两次见朋友的时间。
他最爱的食物是咖喱饭,但每年规定自己只能吃三次。
这种高度的自律和克制,让他更期待和享受每一次身处其中的过程。
“严于律己的人,才有资格享受生活”,松浦先生的这句话,足以诠释他的整个生活美学观。
当然,他不仅这么要求自己,也规定《生活手帖》社的员工每天下午五点半都要下班,去寻找美食、发现生活的趣味,在松浦看来,培养足以影响一生的工作品味,要比在例行公事上花费数小时来得重要多了,“如果只有工作和睡觉,好的创意不会出来”。
第二,松浦在18岁迷茫的时候,从高中辍学,只身赴美。
其实这就已经体现除了,松浦是有选择的,其实他的人生在很多事情上是自己可以选择的,这样的前提下,虽然同样也会遇到心理成长上的问题,但其实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已经和大多数人有了一些区别。绝望的时候,感觉是失却了爱的能力的。很多时候,更多的人没得选择。
愿所有人都能和“恐惧”和“寂寞”和平共处。